中國古代經濟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其突出特點就是自給自足,以家庭作為單位,每個小家庭都自產自銷,流動性比較差,這也帶來了抗風險能力差的弊端,但凡遇上個天災人禍,那麽很多的小農家庭都容易破產,不得不賣掉田地逃難或者成為佃農,而在眾多可以讓小農家庭輕易破產的天災人禍裏,其中很重要的壹項就是:蝗災。
根據《中國救荒史》的統計,中國古代每隔壹段時間就會爆發蝗災,並且基本呈現出了距離現代越近,蝗災爆發的時間就越短的規律。在先秦時期,蝗災要將近9年才會爆發壹次,到明清時候,蝗災已經是不到3年就會爆發壹次了,每壹次蝗災的爆發,都會產生眾多的災民。
蝗災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當蝗災爆發的時候,總量上百萬甚至有上千萬的蝗蟲,密密麻麻地飛行,鋪天蓋地而來,它們經過的地方,莊稼全都化作枯枝,失去糧食的老百姓們無路可走,若是沒有救濟,那麽大多只能走上造反道路!所以古代地方官員對於蝗災的防治都很重視,總結出了眾多方法,但是蝗災也壹直沒有消失,始終都是困擾人們生活的重要因素。
不過相信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在生活中見識過蝗災了,這種可怕的自然災害,似乎已經只存在於古籍的記載,而在現實生活中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麽呢?與這個名為馬世駿的山東人密不可分。
馬世駿,這個名字壹聽上去就特別好,仿佛讓人看到了當世駿馬的英姿,但其實他本來的名字叫作馬守義,之所以改名叫作馬世駿,是由於好幾次被學校開除,於是不得不改名並轉學。當然,馬世駿被學校開除的原因,並不是打架鬥毆談戀愛之類的事情,而是由於他參加了抗日救亡的活動。
出生於1915年的馬世駿,自幼就在母親的帶領下熟讀四書五經,有著非常熱烈的愛國熱情,學生時代就開始組織參與抗日救亡活動,由於見到兗州的同鄉為蝗災所困擾,於是他就立誌徹底解決這壹災害,讓中國百姓們的生活能夠不再受蝗災影響。
當時的馬世駿知道,想要徹底解決蝗災這壹難題,那就必須得結合現代科技的力量,於是他努力學習,於1937年以優異成績在北大生物系畢業,此後又在山東、湖北等多個地方,進行病蟲災害的實地考察,於1949年進入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博士,憑借著壹篇《紅松葉蜂種群動態研究》的出色論文成功取得博士學位。
這個時候的馬世駿憑借著自己的出色能力,在美國已經取得了非常高的社會地位,成為了美國科學院榮譽協會的正式會員,但是對祖國的熱愛讓他回到了國內,開始組織科研團隊,進行理論分析論證,再通過實地考察去進行檢驗印證,壹點點地對治蝗方法進行改進,最終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綜合性策略,這也是中國上千年來,第壹次真正可以根除蝗災的方法。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化學與生物的方法控制蝗蟲的密度,當蝗蟲出現了大量聚集的征兆時,就果斷采用噴灑藥物或者投放蝗蟲天敵牧雞等方法,讓蝗蟲無法大量聚集;另外就是對可能讓蝗蟲大量繁衍的地形環境進行改造,修築堤壩控制水位,減少蝗蟲的產卵場所。
正是由於嚴格實行了馬世駿所提出來的治蝗方針,我國本來頻發的蝗災才變得銷聲匿跡,以至於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喪失了對於蝗災的恐懼。在聽到?蝗災?的時候,人們下意識不是感到害怕,而是開始討論?蝗蟲應該清蒸還是紅燒?這樣的話題,壹副欣欣向榮的太平景象。
從這個角度而言,馬世駿先生確實是實現了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追求,放在古代大概應該也能夠算得上是賢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