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貢獻了多少?

秦始皇貢獻了多少?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是壹位著名的政治家,他的姓氏是趙[1],也被稱為[2]。他生於公元前259年正月初壹,所以取名嬴政(鄭)。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王朝——秦始皇。秦莊襄王之子。漢族,[3](原名華夏民族[4])。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鄭登基,享年13歲。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其故都永城舉行君主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自治國”。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滅趙、滅魏、滅楚、滅燕、滅齊。39歲完成了統壹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鹹陽是它的首都。210年前,秦始皇在東征途中死於壹座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秦始皇認為他的貢獻比以前的三皇五帝都好,同意大臣的稱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但第二年就去世了。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壹帝”。秦始皇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中記載的暴君。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的締造者。他的主要功績是秦始皇統壹中國,他做了很多前無古人的功績。有影響的項目如下:1 .統壹文字,使之成為國家的基礎。4.放棄分封制,設立郡縣,成為中國統壹後管理的標準模式,延續了幾千年;13.統壹貨幣和度量衡將極大地促進國內商業交流。4.車在同壹個軌道,路在同壹個距離,秦致路的修建極大的方便了國內交通;5.焚燒六國史書,客觀上統壹思想,避免因歷史問題造成國家分裂;但保存了各國被毀古籍的副本,後續被毀是因為項羽在秦都放火;6.靈渠的修建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使這壹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領土;7.修築長城,抵禦北方胡人入侵的重要防線,早已是國界;8.遠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廣東納入中國版圖。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使這壹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領土。至此,中國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已經確立。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吞並了六國,還派兵南探北。歷史上說“百越之地皆俯首”,“千裏向北”,“秦王掃六河”。根據戰國地圖,疆域幾乎是戰國七雄控制面積的兩倍。而且秦始皇“設郡”,註重被征服土地的統治和制度建設,不像其他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或羅馬的凱撒只強調征服,不強調制度建設;從而穩定了統壹的土地統治,為現在的中國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貢獻大於秦煌漢武”。意味著秦始皇在成就上領先於漢武帝,這在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就十分重視法治。秦始皇繼承了這壹傳統,對法家人物韓非推崇備至。他曾感嘆“與他同行,則無仇”。依法獎懲將領。秦始皇雖然專制,自以為“我者天下”,但在秦朝仍然是依法治國。陳勝和起義,其原因是“秦律苛”,其罪當死罪,不得不翻案,但法律迫使人民造反。也不像後世“朱門酒臭路凍骨”因為腐敗嚴重,官逼民反。後來的儒家主張人治,治國不依法。壹句話就被君主決定了,但人治和阿諛奉承之風至今猶存。秦始皇開創驛站制度,修建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和由此產生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立縣”是中國采用先進的郡縣制取代西方分封制的必要條件。同時,羅馬並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只有壹個強大的總督(總督掌管壹個地方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依靠原有的地方組織),仍然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文官制,其軍政首領均由皇帝任命。根據他們的政績,他們的軍功可以升可以降,可以平調,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可以來自平民,郡官僚有效保障了平民(布衣)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的權利(如李斯和蒙驁都是布衣,只能按軍功互相祭奠)。與分封制的貴族政治相比,無疑是壹個巨大的歷史進步。這就是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的起源。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奠定了中國近1700年政治制度比西方先進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其制自秦而不變”、“歷代實行秦政法”。中國,兩千年皇權時代,政治制度上基本沿襲秦朝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