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讀不懂-《古文獻學講義》筆記2:目錄學-經部 第3-5節

讀不懂-《古文獻學講義》筆記2:目錄學-經部 第3-5節

目錄學·經部?第3-7節

壹.今文十四博士

(壹)今文經含義:西漢時傳經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以叫今文經。

(二)今文十四博士:

《詩》:有魯(申培公),齊(轅固生),韓(燕人韓嬰)。

《書》:有歐陽(歐陽生),大夏侯(夏侯勝),小夏侯(夏侯建),同出於伏生。

《禮》:有大戴(戴德),小戴(戴聖),同出於高堂生。

《易》:有施(施讎),孟(孟喜),梁丘(梁丘賀),京(京房),同出於田何。

《春秋》:有嚴(嚴彭祖),顏(顏安樂),同出於董仲舒。

此外,《論語》是兼習的,不立博士,有《魯論》《齊論》兩家

(三)今文經學的特點:

1.《五經》次序,是《詩》《書》《禮》《易》《春秋》。《詩》《書》《禮》是基本功,《易》講原則,《春秋》講實施。

2.講家法,口授微言大義。

3.特別重視《春秋公羊傳》,尊孔子,說《春秋經》是為漢制作,講政治哲學,要通經致用,其實已混進法家的東西。

4.夾雜讖緯之學,講災異,講天人感應,在《齊詩》《易》《公羊傳》裏多有這樣的東西,實際上已混合了陰陽家、墨家之說,和方士的壹套互相滲透。

5.發展到後來繁瑣,如秦近(壹作延)君說《堯典》篇目十余萬言,“曰若稽古”三萬言。

6.少講訓詁,多屬哲學史的資料。但因為比較近古,所講制度等仍有史料價值。

(四)參考書:呂誠之《秦漢史》第十九章第三節“儒家之學”,顧頡剛師《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原名《漢代學術史略》)

二.古文經學

(壹)古文經含義:用古文字書寫的經。

(二)孔壁得書的來源和真偽:同呂誠之認為壁中得書及孔安國進獻之本無其事。但在立為博士的今文經之外,社會上仍發現其他古籍傳本,則是事實。《孔壁得書》(收入《呂思勉讀史劄記》)

(三)古文經學各家:

《易》:費氏(費直)。

《書》:《古文尚書》,比今文多出十六篇(說是孔安國)。(前面不是說比今文尚書多出來二十五篇嗎?)

《詩》:《毛詩》(毛公,後來說毛公名享),但顧頡剛師有《論毛詩序之作者》(收入《史林雜識初編》),據《後漢書·衛宏傳》有“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於今傳於世”之明文,論定所謂《毛詩序》實東漢初衛宏所作

《禮》:《周官》即《周禮》(劉歆),《逸禮》。

《春秋》:《左傳》(劉歆),《谷梁傳》。

《論語》:《古論》。

《爾雅》。

(壹)古文經學的特點:

1.《五經》次序:按所認為的作者的時代先後來排列,為《易》(伏羲畫八卦,時代最早),《書》(把首篇《堯典》說是堯時候寫的),《詩》(把《商頌》說是殷商時寫的),《禮》(說是周公制禮),《春秋》(說是孔子修的)。

2.不講家法。

3.特別重視《周禮》,尊周公,從事章句訓詁,講名物制度。

4.不講讖緯

5.比較簡單不繁瑣。

6.所作訓詁很有用,講制度則不如今文所講的古。

(五)今、古文何在何時占優勢?

1.西漢末年,班固《白虎通義》,主今文。

2.東漢,古文占優勢,但今文仍是官學。

三.漢末魏晉經學

(壹)兼今古的經學:兼通古文今文而以古文為主的經學。

代表人物:馬融、鄭玄、王肅。

1.馬融:馬融的書沒有傳下來

2.鄭玄:《詩毛傳鄭箋》(鄭玄給古文經學的《毛傳》作箋,兼用今文齊魯韓三家詩說)和《周禮註》(古文經學)、《儀禮註》(兼用今文古文)、《禮記註》。

3.王肅:自己具名的著作沒有傳下來。孔子家學的偽書《孔子家語》和《孔叢子》,都是王肅所偽造。《偽古文尚書》及《偽孔安國傳》,清丁晏考證也認為偽造者是王肅。

(二)玄學家註經

1.代表人物和著作:魏王弼的《周易註》和何晏的《論語集解》。

2.特色:簡要易於通讀,既無今文經學的那種微言大義以及讖緯怪談,也不拘於古文經學窮究的訓詁制度。

(三)其他流傳至今的經註:

1.西晉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欲取代東漢時流行的《左傳》賈逵註和服虔註)

2.東晉郭璞的《爾雅註》

3.東晉範寧的《春秋谷梁傳集解》(混合了《春秋》三傳之所說)。

壹.南北朝隋唐經學與義疏之學

(壹)義疏=講疏=疏

1.註的含義:解釋經傳的叫做註。

2.疏的含義:既解釋經傳同時也解釋註。

(二)南北朝的“南學”、“北學”之分:

1.南學:《周易》則王輔嗣(王弼註),《尚書》則孔安國(偽孔傳),《左傳》則杜元凱(杜預集解);

2.北學:《左傳》則服子慎(服虔註),《尚書》《周易》則鄭康成(鄭玄註);《詩》則並主於毛公(毛傳以及鄭玄箋),《禮》則同遵於鄭氏(鄭玄的《三禮》註)。”

3.北學全部是鄭學(鄭玄註《左傳》未成,與服虔,見《世說新語·文學》,南學則加進了魏晉時的新東西。鄭註的《三禮》南北都重視。

(三)隋統壹後,只行南學。

(四)唐孔穎達《五經正義》和陸德明《經典釋文》

1.孔穎達《五經正義》:唐初孔穎達等官修《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傳》的《五經正義》,就是用南學的註本作疏。其中很多地方還承用了前北隋劉焯、劉炫等人的舊疏,不都由孔穎達等人創作。

2.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給除了《孟子》以外的《周易》《尚書》等十二經,再加上《老子》《莊子》,作了釋文,列舉這些經典中某些字的讀音,某些詞語的訓詁,某些傳本的文字異同。再加上壹卷“序錄”講述這些經典的傳授,是研究經學以及《老》《莊》的要籍。

(五)唐初纂修《五經正義》和其他新疏後,舊疏失傳,僅剩保留在日本,清中葉倒輸我國的梁代皇侃《論語義疏》。

二.十三經註疏及其他

(壹)演變過程:

1.唐文宗開成二年刻成《開成石經》:刻九經(《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和《論語》《孝經》《爾雅》的正文,附加張參的《五經文字》和唐玄度的《九經字樣》。

2.孟蜀廣政七年母昭裔立《廣政石經》,帶註,九經少了《公羊》《谷梁》,北宋時田況補刻。

3.徽宗宣和年間席貢增刻了《孟子》,形成十三經。

(二)《十三經》的疏:孔穎達《五經正義》+唐人宋初人給《孟子》以外其中經傳加上了疏+《孟子註疏》:

《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註,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二十卷,偽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註疏》四十二卷,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硫。

《儀禮註疏》五十卷,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註疏》二十八卷,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註疏》二十卷,晉範寧集解,唐楊士勛疏。

《論語註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北宋邢昺疏

《孝經註疏》九卷,唐玄宗註,北宋邢昺疏。

《爾雅註疏》十卷,晉郭璞註,北宋邢昺疏。

《孟子註疏》十四卷,漢趙岐註,偽宋孫奭疏。

(三)刊刻形式:

1.北宋時“正義”和“疏”不和經註編在壹起,而是單獨刊刻。

2.南宋後註疏合編。

3.通行的善本:清阮元等據宋元間十行本等校勘、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刻附有校勘記的《十三經註疏》,但今天看來仍不盡完美,還有重加校勘的必要。

(四)其他經學要籍:

1.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十七卷,保存了不少王弼以外的《易》的古註;

2.傳為伏生的《尚書大傳》;

3.清陳壽祺校註本八卷,保存壹些《書》的古經義。《韓詩外傳》十卷,保存了三家詩中韓詩的壹些遺說;

4.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十七卷;

5.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同為保存西漢今文經說的要籍。

(五)《十三經》的版本系統:經註和疏在北宋時是分別刊刻的,到南宋時兩浙東路茶鹽司和紹興府才編到壹起刊刻,建陽書坊才加進釋文;到宋元間才有成套的經註、疏、釋文合刻本;到明嘉靖時李元陽在福建刊刻有釋文的《十三經註疏》。從此遞嬗出萬歷北監本、汲古閣本以至清乾隆時的殿本,直到嘉慶時阮元才重新搜尋各種舊本校勘重刻。這樣就把《十三經》的版本系統作了個初步的清理。

壹.學風的轉變

(壹)從中唐時開始的擺脫舊註疏在經學上別求理解的新風氣。

(二)此風氣在北宋時大盛。

宋末王應麟《困學紀聞·經說》引陸遊所說:“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自慶歷(北宋仁宗年號)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辭》(按指歐陽修《易童子問》,謂《系辭》《文言》等“易傳”非孔子作),毀《周禮》(指歐陽修《居士集·問進土策》、蘇軾《東坡續集·策·天子六軍之制》、蘇轍《欒城後集·歷代論·周公》,均謂《周禮》非周公作),疑《孟子》(指李覯《盱江集·常語》、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疑孟》,都非議《孟子》書),譏《書》之《胤征》《顧命》(指蘇軾《書傳》以《胤征》為羿篡位時事,《顧命》下篇《康王之誥》為失禮),黜《詩》之序(指晁說之《景迂生集·詩序論》否定《毛詩序》所說),不難於議經,況傳、註乎!”

(三)南宋,朱熹及其後學另行註釋《五經》,自己還編註了《四書章句集註》。

二.四書章句集註和宋元人註五經

(壹)《四書章句集註》十九卷

1.內容:《大學章句》壹卷、《中庸章句》壹卷、《論語集註》十卷、《孟子集註》七卷。

2.編定的次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治學的先後次序排列,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篇幅都小,就把《中庸》移前以便和《大學》合成壹冊了。

3.撰寫了《四書或問》三十九卷,說明註此《四書》的用意,但所註其後又有改定,因此和《或問》頗有抵牾之處。

(二)宋元人註五經

《易傳》六卷,北宋程頤撰。《周易本義》十二卷,朱熹撰。元人又合編兩書為《周易傳義》十卷。

《書集傳》六卷,南宋蔡沈撰,經文用《偽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的本子。

《詩集傳》二十卷,朱熹撰。

《禮記集說》(原名《雲莊禮記集說》)十六卷,元陳澔撰,不註《大學》《中庸》。

《春秋胡氏傳》三十卷,南宋胡安國撰。

1.與科舉考試有關:

《元史·選舉誌》“科目”記元仁宗皇慶二年十壹月詔定科舉《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註;《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為主,以上三經兼用古註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註疏。陳澔《禮記集說》晚出外都已用了宋人的註本。明永樂時官修《四書五經大全》,《五經》就全用上列宋元人註,不再用所謂古註疏。其後《大全》雖未通行,明人及清初人刊刻誦讀《五經》就壹直用這宋元人註以應付科舉考試。到清乾隆時才取消《春秋胡氏傳》,改用《春秋左傳》和杜預註

2.?優點:通順易懂。

3.?缺點:這些註包括朱熹的都多少夾進宋人理學的話頭,免不了失去點先秦時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