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位於黃河流域下遊,黃海之濱,不僅以美麗的海、光、山而聞名,而且成為山東省的文化中心和中國北方文化名城,文化歷史悠久。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青島,又稱小青島、琴島,既是青島之美的象征,也是青島之美的縮影。
青島、小青島、青島都是指膠州灣入海處北側的小島。這座小島與青島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歷來為史家所重視,為文人所傳唱。但由於對這個小島名稱的由來、與青島在陸地上的命名關系、發展變化、含義的不同解釋,幾十年來眾說紛紜。到目前為止,各種出版物都沒有統壹的觀點。
壹個
青島原指膠州灣海口北側海域中的壹個島嶼,面積僅0.012平方公裏,海拔17米多,其北側距陸地1裏多(約720米)。據清代同治年版《即墨縣誌》卷壹“島”條目記載,“青島在即墨縣西南百裏”,意思是青島位於即墨縣西南百裏之海,在“山水圖”和“七鄉”中
關於青島的命名日期,缺乏具體的記載。從我們現在看到的古籍來看,青島這個名字是在明朝中期就有記載的,鄭開陽的《嘉靖雜著》中已經有“青島”這個名字的記載。明萬歷六年(1578)時任即墨縣令的許定在《地方事務與海防》壹文中寫道:“今縣。三年(公元1088)......成立於密州板橋市”(見宋史?板橋就是現在的膠州灣畔的膠州市。類似於現在的海關和港口管理機構,“市舶司”負責檢查進出港口的船只,征收營業稅,購買政府專賣品,管理外商。板橋市政船務部的設立,使膠州灣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唯壹的通商口岸,航運頻繁,所有貨船必須經過膠州灣入海口才能到達板橋。青島位於膠州灣入海口重要航道的壹側。
在“青島”這個名字出現的同時,“青島口”這個名字也出現了。女姑口在膠州灣所寫的《整頓舊規》碑文中有明確記載:“吾告夫邀青島、女姑出海,故物集而運千船,南北貨物通達,農商利益普世……”。灣邊的村子叫青島村;村子南邊的那條河叫青島河。村子東南的那座山叫青島山。
“青島口”壹般指青島周圍的海灣,從現在的魯迅公園到團島周圍的海角。是“青島”的名字,是由海到陸過渡的名字,內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靠海的陸地。清同治版《即墨縣誌》“海口圖”上已標註“青島口”。
青島村建於明初。明初,天下有衛生所、保健所,青島以東有浮山中心。《浮山中心蘇氏族譜》記載:“立鼎,授武將世襲,賜禦券千戶,授鰲山衛浮山中心...,有九千戶,有四百戶。”起初人口不多,所以叫丁家莊。後來,壹些軍戶和沿海漁民也在此定居,逐漸發展成為壹個大村莊,改名為青島村(曾分別為青島村和上青島村)。《膠鰲誌》中說:“青島村原是漁船聚集地,三四老居民多以捕魚為生。”青島村位於青島的另壹邊,那麽為什麽叫青島村呢?是不是可以說青島村是以青島命名的,青島村附近的海港、河流、山丘也是以青島命名的。初期建設後,青島村的居民大多是漁民。隨著青島港航運的逐步開放,來自北方和南方的船員逐漸增多。漁民和船員出海祈求海上平安,於是在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在青島村西側修建了壹座天後宮。是用來祭拜“天後”的。交媾的記載說:“正史中未見天後崇拜,但漁船業供奉於次元,故沿岸總有廟。”在幾年前《青島晚報》關於“青島曾是小漁村”的討論中,關於青島在德占前是否是小漁村,有幾種說法。根據我們掌握的歷史資料,德國不過是壹個繁榮的城鎮。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從青島村的建立說起。如前所述,青島村建於明初,軍人家庭開始在此務農,後來壹些漁民也在此定居,發展成為壹個大村莊。明朝萬歷年間,青島村前的青島口被辟為海上貿易口岸,因此“集百事通,千雲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