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了兩種說法:
1、《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01齊桓公
中學介紹的第壹種說法是戰國時候的說法。
中學介紹的第二種說法是唐朝中期的說法。
中學生不需要了解太深的歷史,所以課本只挑選了這兩種說法。
在中國歷史上的古籍,比較有代表性的,至少應該有7種說法。
這些說法,如果按照記載的朝代順序,在古籍上應該這樣排列的——
01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戰國)
0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東漢)
0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勾踐——《文選·四子講德論》(南梁)
04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漢書註·諸侯王表》(唐初)
05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記索隱》(唐中期)
06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清朝)
07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辭通》(民國)
02晉文公
我們先來了解壹下7部古籍的朝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況:
01《荀子》(戰國:荀子)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前313-前238年)戰國後期趙國人,雖然是壹位儒學大師,但與其他儒家不壹樣,他尊王道,也崇尚霸力;是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戰國著名學者韓非、李斯是他的學生。《荀子》全書壹***32篇,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壹貫主張是壹致的。《王霸》是《荀子》中的壹篇文章。
02《白虎通·號篇》(東漢:班固執筆)
白虎通,書名,又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東漢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由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陳述見解,“講議五經異同”,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漢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壹書,簡稱《白虎通》。《白虎通》是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壹。
03楚莊王
03《文選·四子講德論》(南梁:蕭統)
《四子講德論》來源於《文選》。《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壹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同編選。蕭統死後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亦稱《昭明文選》。壹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之間。
04《漢書註·諸侯王表》(唐初:顏師古匯集)
《漢書註》是顏師古晚年力作,在審定音讀、詮釋字義方面用功最多。匯集二十三家前人註釋,又有自己的考證,是現存最早最為通行的註本。與史記三家註、三國誌裴註、資治通鑒胡註並稱為四大註。顏師古(581-645年),名籀(zhòu),字師古,以字行,唐朝初年經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
05《史記索隱》(唐中期:司馬貞)
《史記索隱》由唐代司馬貞(679-732)撰寫,***三十卷。運用大量的文獻作校勘材料,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獻,使壹些書目得以流傳下來,便於後人輯佚,有功於目錄學。另外,《索隱》在文獻考證上也取得豐碩成果,考證《史記》中的人名、史實、司馬遷生平等等。
〖本文由“夜狼文史工作室”發布“今日頭條”。謝絕轉載〗
06《鮚崎亭集外編》(清朝:全祖望)
清代全祖望(1705-1755年),字紹衣,號謝山,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博學才俊。他的著作頗豐,其中《鮚琦亭集》38卷及《外編》50卷。他的獨特之處就是將晉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壹。近現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秦史著名史學家童書業、先秦史及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等學者均認為晉襄公為當時的霸主。童書業在他的《春秋史》中對晉襄公有很高的評價,他把襄公短暫而輝煌的壹生分為幾個方面,壹是北伐狄人,二是南略楚國,三是東征衛國,四是西征秦國,五是重組六卿。
04秦穆公
07《辭通》(民國:朱起鳳)
這是壹部解釋古書中異體同義詞語的辭典。清代到民國的朱起鳳撰。原書名《新讀書通》, 後改名《辭通》,編為24卷。此書出版時間在民國的1934年,開明書店出版,其最大的特點是每壹組詞語之後幾乎都加有按語,以聲韻為樞紐,指出文字異同之間的關系。朱起鳳(1874—1948),字丹九,海寧袁花人。訓詁學家。畢生研究文字訓詁之學。《辭通》與《辭源》、《辭海》並稱中國三大辭書。後兩書是集合數十人力量編纂多年才完成的,而《辭通》則是朱起鳳獨立編成,在中外辭書史上實屬罕見。
05宋襄公
如果按照投票的方式,春秋五霸獲得票數的統計如下:
第壹位:齊桓公7票
第二位:晉文公7票
——有二人得票壹樣:2人並列第壹
第三位:楚莊王5票
第四位:秦穆公5票
——有二人得票壹樣:2人並列第二
第三位:宋襄公2票
第四位:吳王闔閭2票
第五位:越王勾踐2票
——有三人得票壹樣:3人並列第三
第六位:吳王夫差1票
第七位:晉襄公1票
第八位:晉景公1票
第九位:晉悼公1票
第十位:鄭莊公1票
——有五人得票壹樣:5人並列第四
06齊桓公雕塑圖說:得票最多的霸主
如果將中學歷史課本的選擇看做是現代史學界的兩種主流意見,那麽加票之後是:
齊桓公+2、(2+7=9)
晉文公+2、(2+7=9)
楚莊王+2、(2+5=7)
秦穆公+1、(1+5=6)
宋襄公+1、(1+2=3)
吳王闔閭+1、(1+2=3)
越王勾踐+1、(1+2=3)
07晉文公雕塑圖說:得票與齊桓公壹樣多的霸主
我們從不同年代七位史家的選擇,大致了解到歷史上對春秋五霸的認可過程:
(1)戰國時,崇拜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東漢時,出局:越王勾踐,加入:秦穆公,其余三人(齊、晉、楚)保留
(3)南梁時,出局:吳王闔閭,請回:越王勾踐,四人(齊、晉、楚、秦)未變
(4)唐初:楚莊王出局,宋襄公加入;越王出局,吳王夫差加入;反映了仁義道德的價值觀;唐中期:楚莊王回歸,吳王越王出局,仍然保留宋襄公、秦穆公和齊、晉二君主。
(5)清朝只保留傳統的齊、晉二公,另外三位全是晉國君主,似乎在維護中央集權制。
(6)民國與東漢、南梁、唐中更接近,只另外加了個鄭莊公。
現代主流意見,第壹種親戰國(當時人的切身感受),第二種親唐中期(加入仁義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