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盤古的淵源探究

盤古的淵源探究

從中國上古以及先秦時期留下的史料看,在老子哲學之前,“天”或“帝”是最高信仰之神 ,無論在甲骨金文還是在傳世文獻中都是如此。孔子述而不作,好古敏求,他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此即以“天”為最高的範疇,它是堯、舜等古帝王效法的楷模。老子原創性地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由此,“天地”才不再是自古固有的。於是在以後的中國哲學中,才有了《易傳·系辭上》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按“兩儀”即天地,《系辭上》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句後有雲“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莊子·大宗師》所謂“夫道有情有信……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以及《淮南子·天文訓》所謂“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從這壹思想的發展脈絡看,沒有任何根據說盤古開天地的創世神話在老子哲學之前就有了,而只能說其產生於漢代哲學之後。

如許多研究盤古傳說的論著所引,先秦時期追問天地的起源,較為典型的史料是屈原《天問》所謂。史料的背景應是老子提出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雲:“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屈原是就此而追問天地萬物如何產生的究竟,其中還提到了“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等神話,這些神話都是講天地開辟以後的事,人們從中看不出有盤古開天地的線索。

呂思勉在《盤古考》中把《述異記》中的“先儒說”、“古說”和“吳楚間說”區別於《三五歷記》之說和《述異記》的首兩說,這對於人們分析中國古代神話與“盤古開天地”神話的不同仍是有意義的。呂思勉認為,《述異記》中的後三說與《山海經》中的“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雲雲有相似之處。人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關於伏羲、女媧以及神農、黃帝等等的神話傳說,也與《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大致屬於壹類,即它們都是講“天地開辟”以後的事,而不是講類似於“盤古開天地”的創世神話。因此,即便是“盤古”與“伏羲”音近相通,“盤古”是從“伏羲”演變而來的話,那麽,此“盤古”的前身也並非後來那位“開天辟地”的盤古。

學界又有“盤古”與“槃瓠”音近相通的觀點,而關於槃瓠的傳說始自《後漢書·南蠻傳》。 按“高辛氏”即傳為“五帝”之壹的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在少昊、顓頊之後,堯、舜之前。“犬戎之寇”發生在西周時期,故而關於“槃瓠”的傳說當是西周以後所編造 。夏曾佑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說:“今按盤古之名,古籍不見,疑非漢族舊有之說,或盤古、槃瓠音近,槃瓠為南蠻之祖……故南海獨有盤古墓,桂林又有盤古祠。不然,吾族古皇並在北方,何盤古獨居南荒哉?”童書業認為,夏氏的這個說法是對的,但也有疑問:“為什麽南蠻民族的祖先會得變為開天辟地的人物?” 呂思勉在《盤古考》中說,對夏氏的說法“予昔亦信之,今乃知其非也”,“凡神話傳說,雖今古不同,必有沿襲轉移之跡,未有若盤古、槃瓠之說,絕不蒙者” 。確實,“盤古”與“槃瓠”雖然音近相通,但是前者為“開天辟地”的創世之神,後者只是“高辛氏”之帝犬或南蠻之始祖,二者相差懸殊,絕不相蒙。

依呂思勉、饒宗頤等學者之說,《三五歷記》和《述異記》中的“盤古開天地”創世神話本源於印度,是在佛教東傳之後“雜彼外道之說而成”。既然是“雜彼外道”,那麽其中就也含有中國本土的成分。如佛典《摩登伽經》述及外道之圍陀多變 。而在《三五歷記》的盤古傳說中則是:“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數起於壹,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按《三五歷記》的“九變”之說是取於《周易》的“天陽”之數,與漢代的易學有密切的關系。如《京房易傳》卷下雲:“壹、三、五、七、九,陽之數。”《易緯·乾鑿度》雲:“易變而為壹,壹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壹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漢代的易學本於先秦的《老子》和《易傳》,由壹氣而分化出天地,即《淮南子·天文訓》所謂“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這在秦漢以後成為儒、道兩家普遍認可的常識。《三五歷記》的盤古神話也講“陽輕為天,陰濁為地”,這在兩漢儒、道學說的背景下毫不足奇,然而它壹定是講在老子哲學之後,而不可能發生在老子之前的中國遠古。“陽輕為天,陰濁為地”本是講由壹氣分化出天地的自然演化,所謂“陽輕”“陰濁”就是講天地之所以分化的原因,而《三五歷記》又把盤古說成是開天辟地的創世之神,這就是“雜彼外道之說而成”了。

《五運歷年記》所謂“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這也是中國本土之說,惟後面的“首生盤古,垂死化身”雲雲乃是“雜彼外道之說”。中國古代的氣論思想在先秦時期已有較高程度的發展,而“元氣”概念始見於戰國末期的《鹖冠子》,至漢代乃大為流行 。《五運歷年記》講“元氣蒙鴻”,這也只能是發生在漢代以後,而不可能為先秦或中國遠古之說。

依呂思勉、饒宗頤等學者的考述,盤古開天地的創世神話產生於佛教東傳之後,不應早於東漢末年。在此之前,盤古之神不見於中國的古籍和古畫。然而在此之後,卻“傳之甚廣”,不僅見於《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繹史》、《通鑒續編》、《唐開元占經》、《古今律歷考》等類書、史書和天文學著作,而且也被漢魏以後的神仙道教所吸收。如傳為葛洪所作的《枕中書》。

“盤古”成為道教的“元始天王”,這當然也是“雜彼外道之說而成”了。見《雲笈七簽》卷三《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 在這裏,“盤古”已由創世之神降格為“天尊老君”的下屬。又《雲笈七簽》卷五十六《諸家氣法》。 顯然,這是在《易緯·乾鑿度》的“五太”(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之說的後面再加上《五運歷年記》的盤古神話。又明代邢雲路《古經律歷考》卷二十八在“道藏”條下有雲:

道言太上靈寶,先天地而生,然後有天地。數起於壹,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極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雖然這裏講的是道教的“太上靈寶”,而沒有講“盤古”,但“數起於壹……極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則分明是取自《三五歷記》的盤古神話。

不僅道教吸收了盤古神話,而且在儒、釋著作中也有采納盤古之說者。如宋代理學家胡宏所作《皇王大紀》,雖然認為“世傳天地之初如雞子,盤古氏以身變化”雲雲乃“訛失其真”,但仍以盤古氏為“三才首君”(《繹史》卷壹所謂“作史者目為三才首君,何異說夢”,即是針對此) 。元代的釋念常所作《佛祖歷代通載》,在首述“七佛”之後亦以盤古為“首君”。按盤古傳說的原型本被印度佛教視為“外道之說”,而經中土的傳衍,卻也被納入到中國佛教之內了。

從盤古神話在漢魏以後“傳之甚廣”,被廣泛吸收並加以多種演繹看,在中古國西南少數民族中有把“檠瓠”祖先演變為“盤古”者,將其傳唱為“開天辟地生乾坤,生得乾坤生萬物,生得萬物人最靈”的創世之神 ;又有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經民間采風調查,訪得在河南桐柏山壹帶有盤古山、盤古廟以及“盤古出世,開辟天地,補天、戰洪水、除猛獸,發明衣服”等神話 ;這些少數民族的盤古“史詩”和中原地區的盤古“神話群”,雖然都有壹定的依據,但實際上同漢代以後文獻中的盤古傳說壹樣,只能說明其“傳之甚廣”並有多種演繹,而無任何證據足以說明其發生在老子哲學之前。 壹個時期以來,有關盤古神話的淵源,學界眾說紛紜,莫衷壹是,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有的學者認為,盤古之名最早見之於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歷紀》、 《五運歷年記》中,先秦著作無盤古名號,並以“盤古入籍晚”為由,來否定盤古神話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提出不應把盤古神話列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創世神話。這種說法雖然失之偏頗,卻帶有壹定的普遍性。對此,必須作出應有的回答。三國之前真的沒有盤古神話嗎?三國之前,不但有盤古神話存在,而且在民間已經廣泛流傳,也有文字記載,相當詳盡成熟。

民間的盤古傳說早於歷史典籍的記載,但是民間的傳說究竟起於何時何地卻壹直苦無確切的歷史記載。從邏輯上來說,最早傳播盤古文化的地方應該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的所在——盤古山。從流傳時間上看當早於秦漢,從流傳的地域空間上看,是在“吳楚間” 。 有“活的化石”之稱的原始神話,不單純是人類童年社會先民憑原始思維創作的“口頭文學”,也具有原始先民向後世傳遞史料信息的意義。而古石初畫、初文古字則是原始神話的載體。往往壹個古代石刻、壹個原始符號,能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文化思維活動,為我們揭示早期人類文化思維活動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素材。在我國出土的銅器時代的壹個方鼎上,有壹個奇特別致的符號。

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麽呢?根據郭沫若等學者對甲骨文中“盤”字的正確認識和先存在於中國又在世界上多處出現的十字崇拜之十字的原始含意,可以認定,符號的兩邊是“盤”字的初文簡刻,中間之空心十字圖案,乃是十字崇拜的上神,是代表神祖的符號,這個符號應當念為“盤古”,有如中國文字中的單純詞尷尬、囹圄等壹樣是不能分開使用的,只不過這個符號把盤古二字合而為壹了。這種簡樸古拙的作法倒也符合萬物起始也簡的道理。此符號雖見之於銅器之上,但不可以說它就產生於銅器時代。

其實,它在銅器時代之前就已經產生。由於生產力的限制,人們只能把這壹神聖的符號記在心裏。而進入銅器時代之後,人們才有能力把它形之於銅器。在史前社會,既有盤古之名的記載,理應有盤古之事、盤古神話在史前社會的存在,已經不是問題了。還有壹個更能說明問題的例證,那就是雲南滄源巖畫。

據專家考證,這幅巖畫為二萬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巖畫的內容是:壹人頭上發出太陽之光芒,左手握壹石斧,右手拿手壹木把,兩腿直立傲視壹切。這種形象與盤古立於天地之間,用斧頭劈開混沌開天辟地的傳說正相契合。至於人首所呈現的太陽之狀,則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也是對盤古把溫暖送給人間的希望祈盼,對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盤古神話的原始因子。據此,盤古神話信仰在二萬年前就已誕生 。

大王巖畫出現於麻栗坡縣,根據《文山學院學報》刊載諸篇論文和《中國文明起源》、《人類文明溯源》、《史前易學》等著作的研究成果,大王巖畫的兩巨人像具有如下特點:  1.頂天立地的畫像,在大王巖畫當中出現了。而且確實是“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壹丈,盤古日長壹丈”。  2.大王巖畫的兩巨人像出現了以手指表示數字,以奇偶數字表示男女的畫像,可以肯定“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壹丈,盤古日長壹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樣的神話傳說,有大王巖畫這樣的考古證據支持。  3.大王巖畫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的證據。這個證據出現在什麽地方呢?出現在大王巖畫兩巨人像的頭上。現在,我要重點討論這個問題:  大王巖畫出現了盤古神話所需要的諸種要素,可證大王巖畫就是盤古開天地的考古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