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皇帝身邊都會有壹個試毒太監,那如果是慢性毒藥呢?

古代皇帝身邊都會有壹個試毒太監,那如果是慢性毒藥呢?

如果用的是慢毒,不就能成功毒到皇帝了麽?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如果下毒的人放的是慢性毒藥,嘗膳之人壹時之間無法察覺會怎麽樣,但是仔細想想,了解了解古代的禦膳制度,就會發現,其實這個方法行不通。

古代的毒藥種類非常少,根本沒那麽神奇的毒

在不少的古裝劇裏,經常會出現各種千奇百怪效果驚人的毒,什麽含笑半步癲,顛笑逍遙散之類的,但這僅僅是現代人的想象而已,雖然中醫藥裏能夠使用的毒非常多,但是古人真正能夠使用的毒,翻來覆去其實也就那麽幾種而已。

《說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早期的古人認知到的用於實際的毒主要來自於植物,比如烏頭,在《魏書》之中就記載有匈奴人秋天收集烏頭做成毒藥,然後用於獵殺飛禽走獸。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壹種更加著名的毒,也就是“鴆”。

古籍中記載,鴆是壹種鳥類,以毒蛇的頭為食物,所以其全身都有劇毒,能夠置人於死地,從春秋時期開始,“鴆毒”就已出現,據說用鴆鳥的羽毛泡酒,甚至僅用鴆鳥羽毛劃過的酒水,壹旦服下之後就會“入五臟,爛殺人”,很多的名人都因鴆酒而亡。

不過,鴆實在是太毒,甚至傳說被鴆鳥的羽毛碰到之後,皮膚就會發黑,據說只有用犀牛角才能夠解除鴆毒。

雖然鴆毒廣泛見著於各種歷史資料,但是從考古發掘與生物學界已知來看,並沒有任何鳥類符合鴆鳥的特征,古人所說的“鴆”,其實只不過是砒霜而已,或者根本只是壹種傳說。

而除了鴆,還有壹種毒也很有名,那就是鶴頂紅,不過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也只是砒霜,並不是什麽丹頂鶴頭頂那塊肉瘤,孔雀膽,則是西南地區的壹種叫做“斑蝥”的有毒昆蟲。

此外,還有個大名鼎鼎的毒藥,叫做“牽機藥”,據說當年宋太宗趙光義,就是用此藥害了南唐後主李煜,牽機藥實際上叫做馬錢子,也的確有致命的毒性,但並沒有傳說中那麽厲害。

自然界有毒的物質的確很多,但是在古代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天然的毒物絕大多數都有異味,而且因為無法有效提純,所以需要大量服用之後才能夠產生明顯的毒性,也因此,古人能夠使用的毒,變來變去也就那麽幾種而已。

因為僅有的這些種類的毒藥,見效實在太快,想要達到神不知鬼不覺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皇家防毒,比想象中更加嚴謹

電視劇裏,皇帝吃飯之前有個太監專門嘗膳,還有就是用銀針銀牌試毒,壹旦銀子發黑就表明食物有毒。

雖然從如今的觀點來看,用銀針試毒其實並不能檢測出所有的毒,但在古代,這也是有壹定道理的,古人能夠使用的毒其實非常少,主要的也就是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由於生產技術非常有限,當時的砒霜中往往都含有硫與硫化物,壹旦與銀接觸,就會讓銀發黑,這是產生了硫化銀,銀針在古代確實有用。

實際上,古代皇家用膳的各種防範措施,要比這更加嚴格。

在古代,有很多被毒死的皇帝,但是大多數都集中在兩宋之前,宋元明清四朝幾乎沒有,原因就在於宋朝開始,皇家對於膳食的管制更加嚴苛。

首先,禦膳制作的時候,每個廚師的身邊都有專門的人負責看管監視,記錄所有原材料的使用與制作的步驟,到了清朝時期,禦膳房的每個廚子都有固定負責的菜色,平均壹個禦廚,有三個人監視著做菜;其次,所有呈上的菜品,都需要保留底樣,這是以防萬壹,若是出了事情,太醫們可以追本溯源,更加方便找出原因,這與如今的食堂留樣是壹樣的道理;再者,禦膳呈上之前,做菜的禦廚都要自己先嘗壹口,過半個時辰之後,若沒有任何事的話,才允許呈上給皇帝;最後,皇帝日常膳食的單子都有專門的人進行記錄,但外界不允許探聽,清朝時期,逐漸就演變成了“每道菜最多吃三口”的規矩,防止有人根據皇帝的喜好“對味下藥”。

古代,有不少皇帝是被人下毒所害,明確見著於史料記載的就有不下二十人,絕大多數集中在漢朝與南北朝時代,而這些被毒害的皇帝,都是在嘗膳制度沒有完善之前,而且下毒的人幾乎都是權傾朝野之人,比如北周皇帝宇文毓,就是被權臣宇文護所毒害,這些人已經完全掌握了禦廚與皇帝身邊的人,要下毒輕而易舉。

不過宋朝之後,要想給皇帝下毒,實在是難比登天。

主要的問題就在於,皇帝周圍有重重防護,所有的飲食來源都要經過再三的查驗,使得下毒者根本找不到什麽機會。

而且,古代沒有那種天長日久服用才會見效的毒,即便是有,也很難進行操作,因為皇帝的壹日三餐變換不同,下壹次毒就非常困難了,何況每次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