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司馬光文言文的特點

司馬光文言文的特點

1. 《司馬光好學》這則文言文在寫法上有什麽特點

《司馬光好學》運用了對比手法 ,突然出司馬光“好學勤學”的特點。

原文:

1司馬溫公幼時,2患記問3不若人。群居講習,4眾兄弟5既成誦,遊息矣;獨12下帷13絕編,6迨能7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8乃終身不忘也。溫公9嘗言:“書不可不成誦。10或在馬上,或14中夜不寢時,11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選自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

註釋:

1:司馬溫公:司馬光死後被追贈以溫國公的稱號,故稱司馬溫公。

2:患:擔憂,憂慮。

3:不若:比不上。若:如。

4:眾:眾多。

5:既:已經。

6:迨:到;等到。

7:倍誦:背誦。倍:通“背”,背誦。

8:乃:於是,就,才。

9:嘗:曾經。

10:或:有時

11:詠:吟詠。

12: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裏借此指專心讀書。

13:絕編: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意思是,翻閱的次數多了,編木簡的牛皮繩子被多次折斷), 這裏借此指讀書勤奮。

14:中夜:半夜。

司馬光好學,中國古代勤學勵誌的典故之壹。講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幼年時,在“患記不若人”的情況下,嚴以律己,爭分奪秒,獨自苦讀,最終學有所成的故事。司馬光勤學的故事,生動地闡發了“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的道理。

2. 司馬光學習的特點是什麽

司馬光學習的特點如下: 1、司馬光好學強識,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成長。

他既誠實聰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父親司馬池總好把他帶在身邊。

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 2、司馬光善於和朋友談論學識。

司馬光在同州做官時,他結識了同科進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當推官,雖比司馬光大二十多歲,但兩人很談得來,經常在壹起交流學問,談古訪今,成為忘年之交。 3、司馬光化悲哀為力量。

他在父親居喪期間,把悲哀化作發奮讀書作文的動力,以排遣無盡的悲傷和寂寞。在此期間,他讀了大量的書,寫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章,如《十哲論》、《四豪論》、《賈生論》,對壹些古人古事,根據自己的見解和感受,提出見解。

4、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閱讀典籍,寫下不少論文,如《機權論》、《才德論》、《廉頗論》、《應侯罷武安君兵》、《項羽誅韓生》、《漢高祖斬丁公》、《甘羅》、《範睢》、《秦坑趙軍》等幾十篇。 擴展資料 司馬光熱愛學習的特點使其在文學上造詣無數: 1、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

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

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禦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2、司馬光壹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從政上,不以文學自矜,他評價自己“至於屬文,實非所長”。但他學問博大精深,把做學問與作文章結合起來,雖無意為文而文自工。

3、在經學上,司馬光弘揚儒術,力辟佛老,對儒家經義做了許多開創性的闡釋,朱熹將其與同時的周敦頤、邵雍、二程(程顥、程頤)、張載合稱為北宋“道學六先生”。 百度百科-司馬光。

3. 司馬光寫作特點

勤勞、勤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少時浪蕩,無所用心,戲遊河邊,巧遇老太婆鐵杵磨針,而得到的啟示,他從此發奮苦讀勤學,終於功成名就。 “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

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奮苦讀,當困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司馬光的“警枕”說的是他從睡眠中擠出更多時間讀書,自己設計了壹個用木頭削成圓形的枕頭,只要壹翻身,枕頭就會滾開,頭就會撞到床板上,人就會驚醒。

他壹生勤奮好學,編纂了我國最重要的歷史典籍之壹的《資治通鑒》,這本書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實,價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充分利用時間的壹種學習方法,乃馬上、枕上、廁上,爭分奪秒,積少成多,終於在文學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樹。

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4. 司馬光勤學古文答案

司馬光勤學 原文 司馬光,宋哲宗時宰相,嘗主編《資治通鑒》,為壹時之名臣。

其幼時患記憶不若人,眾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獨閉門不出,俟能諷誦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

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誌,曰:“書不可不成誦。或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選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參考譯文 司馬光是宋哲宗時期的宰相,曾經主編《資治通鑒》,是當時的名臣。他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卻獨自苦讀,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

他自己說:“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時間長了,就讀遍了古籍,見多識廣,記憶牢固,他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1)嘗:曾經; (2)為:擔任; (3)若:如; (4)既:已經; (5)俟:等到; (6)已:停止; (7)及:等到; (8)或:有時 2.翻譯: (1)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

譯文:(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2)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誌 譯文:等到他長大了,讀遍了古代書籍,見多識廣,記憶牢固。

3.司馬光學習的特點是:(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發奮苦讀勤學,詠其文,思其義,於是所得多矣。

5. 司馬光砸缸文言文翻譯

翻譯: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壹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裏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饑渴,冷熱的程度。

有壹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裏的水中。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壹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此外,還有壹件事使小司馬光聞名滿九州,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陽的人將這件事用圖畫記載下來,廣為流傳。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壹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司馬光留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勁方正,壹筆壹畫都寫得十分規矩,即使是長篇大幅,也毫不馬虎。如此端勁的書風,與他忠直嚴謹的個性也是相似的。

司馬光是以正書和隸書為主要書體的,且正多於隸。其正書的特點是:用筆提按分明,結體規整扁平,在橫劃的入筆出鋒處,時常帶有隸意蠶頭鳳尾的意圖和造型,明顯融入了隸書傳統。

而隸書的特點則是:淳古不及漢隸,流美不及唐隸,但其用筆方折斬截,筆力力透毫端,筆畫沈澀剛勁,結體多取縱勢。字體雖小而意氣雄厚,轉折之處,鋒棱宛然,剛柔相濟。線條以直弧相參,於樸拙之中帶有十分秀美之態。其隸法之外兼帶楷意,無壹般唐隸多見的肥滿之弊,有怒而不威的風致。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壹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字君實,陜川夏縣人。父親名字叫司馬池,任天章閣待制(宋代官名)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

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