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不是孔明首創,八陣圖是哪位宰相寫的壹部兵書《握奇經》?

不是孔明首創,八陣圖是哪位宰相寫的壹部兵書《握奇經》?

夢見瓜起壹場罕見的大風,把大地上的塵垢刮得蕩然無存,只剩下壹片清白的世界。

驚醒之後,黃帝自我圓夢,心裏暗想:“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邊。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知識和閱歷都很豐富的黃帝通過壹場夢,竟然推測出天下壹個人的存在。

黃帝食不甘味,寢難安席,暗中察訪,最後夢想成真。在壹個叫做海隅的地方(此地是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社東村,這個地方地理位置特殊,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陜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找到了壹位叫做“風後”的人。黃帝與他交往之後,發現這個人知識廣博、智慧超群,是個難得的人才。

黃帝即拜風後為相。由於風後是黃帝的第壹任宰相,故後人稱他為“開辟首相”。

風後影視形象

風後的存在,雖然有些神秘莫測,但史書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裴駰集解》引鄭玄曰:“風後,黃帝三公也。”張守節《正義》亦載:“四人皆帝臣也。”《史記·孝武本紀》:“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唐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也有如此記載:“借如風後、力牧,左右軒皇,蕭何、曹參,謀猷漢室。”《雲笈七簽》卷壹百:“(黃帝)得風後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澤,即舉風後以理民,初為侍中,後登為相。”

這些古籍的記載,說明風後的存在,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也不完全是神話。

從實證來看,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東門外社東村,有壹塊“風後故裏”的大碣石,還有壹座“風神廟”。芮城風陵渡有其墓並以此為地名。說明風後確有其人,而且是運城故裏。

考察壹下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其中也有對風後的記載:

黃帝與蚩尤發生“涿鹿大戰”(涿鹿: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壹帶),黃帝與蚩尤各自擺開了陣勢。壹時間,大風、大雨伴著大霧接踵而至。先是黃帝的大臣風後用指南車指引參戰各部沖出大霧區域、脫離險境;接著,黃帝之女女魃出陣,驅散風雨,用號角聲、擂鼓聲等,擾亂敵兵;最後,黃帝采取變化多端的戰術,取得勝利,將蚩尤斬殺掉,並且分解其身首,異地而葬(帶有某種鎮邪的儀式)。因此,當地被人命為解州。具體的那個村的村民是蚩尤部族的後代,所以命名為蚩尤村(現名為從善村)。

大家都知道,指南車是黃帝發明的。這說的“黃帝”,並不是指黃帝本人,而是“黃帝集團”,是壹個範圍性的所指。如果說得具體些,具體到指南車的發明家,那就該具體到風後這個人物的身上了。

指南車

傳說,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72次交鋒未能取勝。在壹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壹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的壹個角落時,發現風後獨自壹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都什麽時候了,妳怎麽在這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裏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

“什麽辦法?”黃帝疑問的道。

風後用手向天上壹指,道:“大王您看,天上北鬥星,為什麽鬥轉而柄不轉?臣聽人說過,伯高在采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壹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鬥星的這個情況,制造壹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壹聽,高興的道:“原來妳躺在這裏就是想的這個。”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壹番,都認為這是壹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制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壹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壹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壹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風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壹旦被大霧迷住,只要壹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麽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戰勝了蚩尤,把他壹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

風後還完成了壹件重大發明:八陣兵圖。

八陣兵圖,又稱“八陣圖”,因為諸葛亮的使用而名聲大噪。

詩聖杜甫曾壹度將《八陣兵法圖》的成就歸功於諸葛亮,他寫下詩句: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河南省密縣發現壹套我國最早的《風後八陣兵法圖》,以此證明,“鄧公玖傳授給諸葛亮”的《兵法陣圖》(八陣圖),實際上是遠在諸葛亮生前3500年前的黃帝時期的兵法著作,是風後的軍事理論。

風後的軍事理論記載在壹部書中,被稱為:《握奇經》(又名《握機經》、《幄機經》)。

握奇經書

該書1卷,380余字(壹本360余字)。相傳其經文為黃帝臣風後撰,姜尚加以引申,漢武帝丞相公孫弘作解。另附佚名《握奇經續圖》 1卷,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八陣圖總述》1卷。除去傳說並無實際年代可考。只知《宋史·藝文誌》始見著錄。另外南宋朱熹認為其書乃“唐李筌為之”(《朱子語錄》)。

《握奇經》內容,就是關於八陣布列,所以才被叫做《風後八陣兵法圖》。

它壹***有九幅圖。其中壹幅圖為八陣正圖,其它八幅為八個陣式,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圖旁附有文字說明,詳細介紹了每個陣式在特殊環境下進攻退守的戰術應用。

河南密縣雲巖官遺存的唐朝軍事家、常州刺史獨孤及的《雲巖官風後八陣圖》碑,詳細記載了黃帝和風後研創《八陣圖》的事跡。此圖的發現,把我國八陣兵法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五百年,同時也將風後的壹大功績記載了下來,讓後人得知其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