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經方簡介

經方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方劑學名詞·經方 4 醫藥學體系·經方 4.1 經方源於方證治病經驗總結 4.2 方證經驗的積累發展為六經 5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經方 1 拼音

jīng fāng

2 英文參考

classical preion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方劑學名詞·經方

經方(classical preions[1])為方劑學名詞。指漢代以前經典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1]。大多數方組方嚴謹,療效確實,經長期臨床實踐沿用至今。其說有三。

①經方是漢以前臨床醫方著作及方劑的泛稱。後漢·班固的《漢書·藝文誌》醫家類記載經方十壹家,這是指漢以前的臨床著作[2]。《漢書·藝文誌》:“方技略”:“經方十壹家,二百七十四卷。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結,反之於平。”

②經方指經典醫著中的方劑。即《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和《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的方劑[2]。

③經方專指《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所記載的方劑[2]。即張仲景方。《金匱心典·徐序》:“惟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惟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壹般所說的經方,多為此指[2]。

4 醫藥學體系·經方

經方是以方證理論治病的醫藥學體系。[3]方證理論,是指六經辨證論治體系,是說《傷寒論》的主要組成是諸多方證,其理論是八綱、六經。理論特點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論》。是不同於《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

經方的主要理論是八綱,而更強調了用六經。凡提經方,不僅只指《傷寒論》等書中的方劑,而且包涵方證的理論體系,即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所謂經方者、經方家,不只是治病用《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中的方藥、方劑,更重要的是用其方證理論。即嚴格來說,只用其方劑,不用其理論稱謂經方者、經方家欠妥;反之經方者、經方家用方證理論治病,所用方藥、方劑不僅限於《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備急千金要方》等書所記載的原方藥、方劑,據證用其方劑加減、或用時方或自擬方,方證對應治愈疾病亦屬經方者、經方家,胡希恕先生常用桑杏湯治療太陽陽明咳嗽者即是其例。這裏很明確,凡提經方,不只指處方用藥,而是指醫學體系。

中醫存在兩大醫學體系——醫經和經方,這兩大體系在漢代已經明確。《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記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分列記載了醫經和經方,是在說明中醫學在漢代已經形成各具特點的兩大醫學體系,已明確指明經方是獨具特點的醫學體系,其概念和特點是:“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即是說其主要理論是用八綱的醫學體系,顯然與醫經(以《黃帝內經》為主)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為主要理論的體系不同。

4.1 經方源於方證治病經驗總結

經方起源於上古用藥經驗總結:通過文獻及考古考證,經方起源於上古神農時代。中央電視臺10頻道於2008年11月1日至3日連續報道了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9年至1995年在河北省蔚縣、陽原縣等多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震中說:“神農時代大約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這些考古資料反映出,我們的祖先在神農時代,生活於大自然環境中,為了適應環境、認識大自然即用八綱(陰、陽、寒、熱、虛、實、表、裏)概念,體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環境)有白天、黑夜、寒、熱、溫、涼陰、陽變化,人體亦有相應變化。為了防寒、防止生病則蓋窩棚、房屋而居,為了進壹步防寒,則於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門向南開;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顯然從生活上認識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陰陽之理,其基礎理論即用八綱。同時生活中難免疲勞受寒,引起頭痛、惡寒、發熱等癥狀,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熱熨皮膚,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熱湯、熱粥同時蓋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藥煎湯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蔥、大棗等煎湯熱服及加蓋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經方又稱“湯液”),最多見者當屬外感壹類疾病,在表的證,用發汗的相對藥物,生姜、蔥白、麻黃、桂枝等治表證經驗;並觀察到,有的病經發汗或未經治療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於裏,這時不能再用發汗治療,而是應用治裏的藥物,因裏證分陰陽,裏熱者,用清裏熱藥,如黃芩、石膏、大黃等;裏虛寒者,用溫補藥,如幹姜、人參、附子等。

最初人們總結的治病經驗是單味藥治愈經驗,即單方方證經驗,那時雖沒有文字,但其經驗代代相傳,至夏商時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記載,其代表著作即《神農本草經》,該書在漢代完善整理傳承,代表了經方單方方證的形成。《漢書·藝文誌》(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的記載,實際標明了經方的起源和經方醫學的特點,即經方起源於神農時代,起始即用八綱認識疾病和藥物,即有什麽樣的證,用什麽藥治療有效,藥證對應而治愈疾病,即積累了單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神農本草經》。

4.2 方證經驗的積累發展為六經

方證治病經驗代代相傳,疾病復雜多變,古人漸漸發現,有的病只用壹味單方藥治療不力,漸漸摸索了兩味、三味……復方藥治療經驗,這樣積累了復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湯液經法》,該書相傳商代伊尹所著,考無確據,但從傳承來講,其與《神農本草經》壹樣,上繼神農,下承夏商,復方方證經驗積成於這個時代,其文字記載成書完善於漢代,因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

歷經幾代幾十代單復方證經驗的積累,促使對理論的認識和發展。據《漢書·藝文誌》的記載,經方發展至漢代主要理論是用八綱,病位只有表和裏(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而經張仲景論廣的《湯液經》出現了重大變化,即病位增加了半表半裏,因而使八綱辨證發展為六經辨證。須要說明的是,經張仲景論廣的《湯液經》未在民間流傳,至西晉王叔和整理部分內容,改名為《傷寒論》又稱《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