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是怎麽樣?
醫學的發展實系於其文化母體,中醫精神與中國主導的傳統文化有著相互依生之關系。壹部中醫發展史,絕不是單純的醫學知識與診療經驗的積累史,更多的是傳統文化向中醫滲透的歷史。註重實用、註重實踐,敬仰天地、服從自然……追求壹統、強調範式,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深深影響著中醫精神,特別是學術範式、理論體系的統壹,有助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醫家形成***同的理論信念、研究方法、操作技術等,這壹切使得人們得以產生***同的研究前提、專業語言,經常可以交換思想、積累經驗並上升成為理論知識,對中醫精神有著重要的塑造、助長作用。中醫精神與傳統文化的聯系使得中醫學與傳統文化“同甘苦,***命運”。唐朝堪稱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推動文化在多元中蓬勃擴展,處處充滿文化創造的激情,中醫精神因此得以不斷深化、升華,充分發揮推動作用,中醫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哲學上的爭鳴帶來精神上的分化,從而產生金元四大家,標誌著中醫思想的突破創新階段。明清時期占統治地位的經學日趨落後、保守,“八股取仕”與“文字獄”在壹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發展,但同時也使考據之風盛行,整理、考訂、輯復了大量古籍,對文化與醫學發展又有另壹面的推動作用;而晚明科學精神對經學的反抗,西學東漸的影響,又強化了中醫精神突破創新的內涵,使醫學創造與發明大量湧現,如溫病學派的形成、外科醫療用具的大量發明、對鼠疫的研究等等。中醫學得到持續發展並在各方面達到完善、鼎盛。鴉片戰爭以來,外來沖擊波遍及傳統文化各領域,相當壹部分國人,包括中醫本身,在西方醫學的“科學”成果面前對中醫失去了信心,忽視了“仁術”的長處,中醫精神受嚴重打擊,但它依然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人民大眾為中醫的存亡奮勇抗爭,推動著中醫革新圖強、持續發展。只不過這種推動已顯得力不從心中醫發展之勢日趨緩慢,與現代科學相比處於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