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燈的來源

燈的來源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類文明。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懂得使用自然之火來禦寒、燒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燈具承載火燭,書寫文明史。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陶瓷燈到現代的電燈,燈具的歷史變遷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縮影。

蠟燭和火把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西周時“燭”是壹種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火把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

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豆,是商周時期的壹種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壹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壹。

從追溯豆燈的歷史,去理解“鐙”字的產生,我們就不能不看到我們的祖先在創造光明的同時,為燈具命名的思維性與創造性。

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壹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壹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壹般人眼裏,就是壹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裏,這可是壹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壹邊把玩著,壹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禦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

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油燈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油燈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制成。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裏,放上壹根燈芯,點燃照明。

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壹種身份的象征。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壹般百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