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插艾是漢人很重要的習俗,根據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記載:
“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繒楮之類為艾,或以真艾,其上裝以蜈蚣、蚰蜒、蛇蠍、草蟲之類。”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身上和發飾已很少見插艾,但有些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端午節在門框上插兩株艾草的習俗,那麽,這種習俗是怎麽來的?
古人在端午節這壹天,會“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荊夢歲時記》),或“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或“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歲時雜記》),“五月朔,家家懸硃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這些古籍記載的都是當時端午插艾的狀況,他們或直接在門上插艾草,或將艾草做成老虎的樣子,然後寄托了心中的美好願景,期盼通過艾草的藥效和誠心祈福,能讓自家驅邪避害,平安多福。
但通過艾草來驅瘟辟邪的習俗卻是來自遠古,早於端午節的出現,那時我們的先祖已經認識到艾草可入藥,“艾葉能灸百病”,春秋之前就有記載醫者將艾草用於針灸,而長期的實踐也證明,熏艾草可以抗菌、抗病毒、止血、祛痰、平喘、鎮靜、抗過敏和護肝利膽等,其藥效最好當是農歷五月時,五月中下旬到了夏至艾草就會長得很快,藥效降低,所以端午前後采集艾草曬幹是最好的時間段。
同時古代先民認為農歷五月初五是惡月惡日,氣候濕熱,毒蟲出沒,瘟病流行,人們容易得病,巫術是遠古時期驅除毒病的最主要手段,遠古的巫術與今日人們理解的並不壹樣,不盡是迷信,除了咒語、巫舞、符圖外,還會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黃之類藥物,後來符咒部分的咒語、巫舞、符圖逐漸失傳,但插艾掛蒲和喝雄黃酒卻保留了下來,再後來蛇越來越少見,雄黃酒也很少人喝了,到了今日,就只剩下了插艾掛蒲的習俗了。
而從實用的角度看,艾草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也可凈化空氣,艾草無毒無害,卻又能起到蚊香和空氣凈化器的作用,人們又有什麽理由不用呢?
以上是關於端午插艾的由來,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註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