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寫墨染山川秀
----略談路軍的山水畫藝術
作者:靳鶴亭
畫友路軍,是活躍在當今畫壇前沿的畫家。他勤奮好學,經常寫生,其創作精神,十分可佳。由於他謙恭好客,朋友較多,遠近多知他是山水畫家。其學畫之路,歷盡甘苦。在學畫路上,踏過無數名山,細觀奇峰,心得頗豐,由此創作了壹些得意之作。其畫雄姿壯觀,讓人贊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余在此只談,路軍的繪畫構圖、用筆特點、用色技法及其創作風格。余皆略之。 凡繪畫作品,形似神似,能神形具佳,乃為上品。壹般而言,先求形似,後得神似,若神形***鳴,乃寫生之要也。特別是山水畫寫生,應抓其根本特點,例如,畫泰山就得象泰山,突出其雄;畫黃山就得象黃山,突出其秀。此乃山水畫寫生之重點。畫家路軍,立誌山水,為此奮鬥。幾十年來,風餐露宿,為山川寫照,創作構思,積累素材,為繪畫之基礎。凡山水畫,先取其勢,再取其貌,為創新之意也。 (壹)路軍的山水畫構圖 山水畫家路軍,深知繪畫構圖,是創作的關鍵,如構圖不理想,作品是無論如何,也沒法補救。特別是山水畫,應先取其勢。唐·王維《畫訣》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寸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樹,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中國古代畫論類編》第596頁)此訣比例明確,關鍵在於把握分寸,法不可違矣。凡山水畫,表現祖國大好河山,應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若做到如此,須深入生活,用心構思,才有奇焉。 余見路軍所作《山鄉清幽圖》構圖(見附圖),對於三遠在透視角度上的處理,把握分寸。例如,他對於平遠做到了:視野開闊,意境遠大,借遠景群山取勢。山路景物,設在近處;左邊密林深處,通壹條大路,使整個畫面顯得活潑。遠景只做陪襯,但不可少。如果沒有遠景的襯托,便沒法表現其勢,近遠之間的虛實構成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通過對比關系,把近處強烈的感染力,釋放到遠處,並由近及遠。平遠的章法格式,其景在近,而意則遠矣。再如,路軍對高遠、深遠的把握關系,亦恰到分寸,深遠的模糊不清,使之如隔煙霧,景物不清,如深山的雲,大海的霧,以無代有,以半代全,通過高運透視關系,感覺繪畫的完美性。路軍作品《泰岱盡染》(見附圖),近景、中景、遠景明確,氣勢磅礴,水勢滔滔。觀其山水畫作品,構思有變,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是由於構思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他在幾十年的風晨歲月中,跋山涉水,深思瞑想,勤於創作,才取得如此成果,實非易也。 (二)路軍的山水畫用筆 路軍用筆,剛勁有力,畫石剛毅,畫樹挺拔,為山水骨矣。骨力壯者,顯山水之神也。凡畫山者,應把握皴法,並兼用點線面結合,看似紋理亂法,能給畫面帶來生機。凡看似有線,而又不成線者,是沒有條理造型,若二次補筆,輪廓雛形就比較突出了,顯示用筆,強勁有力,繁雜中略顯舒朗,拙中有巧,用筆酣暢,待畫三遍之後,便使青山綠水,畫面生輝。所有線條,隱隱約約。皴法雖各有別,加工幾遍之後,就越來越顯清晰。例如:路軍作《泰岱盡染》,使用皴法,山石裂縫,青綠山水,多用荷葉皴法,筆法多有變化。畫面用枯樹配之,更顯壯觀。再如:路軍創作的《古樸的村莊》(見附圖),畫山使用披麻皴法,其線條長短不壹,其筆多用中鋒,兼用偏側,相互補充,顯示其用筆穩健。 路軍繪畫用筆,有骨有肉,知其骨氣取勢,是其智也。五代荊浩《筆法記》曰:“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故知墨大質者失其體,色微者敗正氣,筋死者無肉,跡斷者無筋,茍媚者無骨。”(見《中國古代畫論類編》第606頁)路軍知其用筆之理,畫而用之。從《古樸的村莊》看,所畫山村房舎,用筆縱放,斷連有之。筆從左起,轉向右而收筆,起筆略重,行筆稍輕。悠揚輾轉,收筆復重。筆筆圓潤,顯其力量。畫石多如園形。此不見皴法,多見苔點碎整,有大有小,隨其意者為佳也。還使用亂麻皴法。給青山以靈魂,還綠水以生命,使之有動有靜,在互動中表達出美的境界。例如:他創作的《唐人詩意圖》、《雲湧千峰奇》、《嶗山北九水》等,給賞者壹種清幽的感覺,所見巍巍群山,皆雲霧繚繞,顯煙雨蒙蒙,呈雲霧騰騰,使群山沐浴在雲霧之中,顯得更加壯麗,使賞者心情舒展,如臨其境,甚感其山水之美也。 (三)路軍的山水畫用墨 路軍的山水畫,用墨較為和諧,其濃淡幹濕,自有特色。在山水畫中,水墨占據很重要位置。畫家利用筆墨的無窮變化,描繪大自然的景觀,給人壹種美感,是其藝術之佳也。 凡畫山水畫,“略用赭石、花青等顏料烘染的,稱為‘淺降’山水;以墨為主,略使皺擦,而照以石綠、石青等不透明顏色的,稱為‘小青綠’山水;只用墨線構輪廓,純以石緣、石青表現樹木山石的,稱為‘大青綠’山水;若在大青綠的山水基礎上,再沿山之結構勾以金線者,外稱為‘金碧山水’。”(見《怎樣畫山水》前言/弭菊田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7年)此乃山水畫的壹般知識常識,路軍畫的山水畫,若以墨線勾畫,應視墨為珍者為上,絕不可失其墨也。“墨有六彩,黑白幹燥濃淡是已,六彩俱而山之氣韻全。若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幹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變,是無凸凹遠近。凡畫山石樹木,六字不可缺壹。”(見《三希堂畫寶》九思齋主輯選第12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由此可見作畫用墨的重要性。我見路軍作畫,例如:《泰岱盡染》(見:附圖)其底色是用清淡墨,然後用較濃墨略罩壹遍,等半幹之後,再分層次上色,如此反復,以達到滿意為止。雖然都是墨色,分層上色可達到不同的效果。“設色即用筆用墨意,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今人不解此意,色自為色,筆墨自為筆墨,不合山水之勢,不入絹素之骨,惟見紅綠火氣,可憎可厭而已。惟不重取色,專重取氣,於陰陽向背處,逐漸醒出,則色由氣發,不浮不滯,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從事也。”(見《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第171頁)此處所雲,說色不可過矣。對於用色,應融為壹體,層層著色,要簿而清,求其柔和,且不能匆忙從事。從路軍《山鄉清幽圖》、《泰岱盡染》畫面看,設色清淡,墨色層次分明,山石配有赭色,並用水墨勾勒,在皴染山石的基礎上,敷設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使畫面帶有水暈墨脹之感,使墨生五色,觀有韻味。此乃用色之明也。 路軍畫山水畫,其用色調和,墨勻色亮,色墨混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自然流暢,少留痕跡。應特別做到,“山頭不得壹樣,樹頭不得壹般。山藉樹而為衣,樹藉山而為骨。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山不可亂,須顯樹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謂名手之畫山水也。”(見《中國古代畫論類編》第597頁)此語,乃為唐代王維《山水論》畫名言。從路軍的山水畫看,色少墨多,淡雅清幽。例如:《泰岱盡染》畫面,近景多樹,配有亭樓;遠為群山,雄姿高聳。若保持和諧,中間須有過渡。路軍的用色之處,在於用了壹片寬闊的雲帶,使之畫面,融會貫通,前後呼應;融為壹體,色調清新。 凡作畫者,其要領層次清明。細觀路軍的山水畫,山石壯觀,水若有聲。筆動如龍,潑墨如雲,筆快如風,寥寥數筆,高山流水,千姿百態,活而傳神。把山石雲霧,村寨樹景,展現於畫面之中。吾見路軍作畫,看似隨意,實則胸中有數,特別是畫巨幅山水,他用筆簡潔,用墨張揚,富有質感,對高山流水中的飛動之態,刻畫入微,活龍活現,似有傾山倒海之勢。如《雲湧千峰奇》、《泰岱盡染》、《清幽山嵐》等,這些作品,均顯示路軍的用墨藝術功力。 (四)路軍的山水畫藝意境 路軍的畫風,質樸厚道,意境深邃,觀之清新。余從他諸多的畫中,看到他繪畫的功夫,看到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其心與大自然融合,才能感到畫的美觀,這從他的藝術創作之中,展現出他的精神世界。曾有多位明家,對他的山水畫作品,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可賀;有些作品,在報刊選登,可喜;有些作品,被館堂收藏,可贊。所有畫作,皆是路軍筆墨功夫的壹種展現,是他繪畫藝術的壹種標誌,他幾十年來,勤於筆墨,所有作品,是他從事丹青藝術的榮耀與自豪。 余近所知,省展、國展、行業展,展現出他的藝術魅力,朋輩多人向他求畫,難以應酬,但他樂此不疲,這是對他山水畫的肯定。足見他繪畫事業的成功,亦是山水畫界的驕傲。 路軍的山水畫,內容廣泛,畫面石橋仙界,草木豐盛;村莊人物,廟宇亭臺,把山水融為壹體,山動水流,畫意不拘壹格,生動祥和。如宋.郭熙所雲:“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花,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智,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而布置也。”(《中國古代畫論類編》第638頁)由此可見,山水畫內容豐富,其意更為深遠,賞之更有韻味,是其畫之美也。 概之,路軍作畫,尊重傳統,學習傳統,曠野渾然,並不僵化。而是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坦誠塗抹,走自己的路,別管對錯,任其評說,堅持自我,其精神可佳。縱觀路軍的山水畫作品,成績可觀,若以高標準嚴要求論之,還有壹段差距。關鍵的問題是與誰比?但不其美,因其美多矣。 畫家路軍,奮進多年,卓有成績,感觸甚深,知其難哉。 畫學無止境,山高水更長;深山不可測,神秘藏無量。 松柏如雲海,蒼勁滿山岡;山水皴法多,氣勢分陰陽。 畫家路軍,能知其畫理,又勇於實踐,只要加倍努力,堅持不懈,技藝逐漸提高,作品明快亮麗,在前進的道路上,定會做出更大成績。余之翹首以待,為期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