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魯迅在《漢字與拉丁化》壹文中寫道:“是的,漢字是傳世之寶,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老,所以我們更是傳世之寶。為漢字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犧牲漢字?這是只要沒有發瘋的人就可以馬上回答的事情。”同年65438+2月,他在《關於新文字》壹文中進壹步說:“漢字真是愚昧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壹個肺結核,病菌潛伏其中。不先除掉他們,只有死路壹條。”
8月21935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壹批簡化字表,次年2月廢止。在1953中,毛澤東主席指出:“漢字簡化,要多用草書,找出簡化的規律,做出基本的形體,有規律地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少。只有在物理上和數量上都精簡了,才能算精簡。”1954 12、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直屬國務院。中國文化改革委員會起草了簡化漢字方案(草案)。1956 1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慎重起見,方案中的簡化字和簡化字部首從2月1956到7月1959分四批實施。1964年5月,文改會出版了《簡化字匯總》。經過補充和調整,簡化字由方案中的515個增加到2236個。1977第二批簡化字方案公布,“兩個簡化字”出爐。經過壹段時間的試驗(大約八年),由於字形過於簡單混亂而被廢止。1986 10國務院批準重新出版《簡化字匯總》,並對原匯總中的部分文字進行了調整。國民黨退守臺灣省後,1952年再次提出漢字簡化。蔣介石再次動了,立即遭到了以胡為代表的反對派的強烈抵制,最後再次擱淺。
臺灣省教育部經過20多年的觀察、比較和反思,在陳立夫等國民黨元老的領導下,於1980年啟動了第三次改革,但這次是悄悄改進,完全沒有大張旗鼓。它剛剛發布了壹個面向五年級以上青少年的標準行書模型。書中列舉了4000個漢字的行書字體,其中有585個漢字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壹模壹樣,還有100多個漢字* * *在金字、馬字、鳥字旁邊,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略有不同,頗為相似。其實這些簡化字是海峽兩岸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民間書寫俗字。這些字體不是作為書籍、期刊和文件的正式文體,而是作為民間的快寫體。
又壹個二十年過去了。臺灣省各行各業的人通常都讀繁體字。在書寫時,他們可以使用標準行書模型中的簡體字,也可以不借鑒他人而寫壹些類比的簡體字。知道的多,寫的簡單,已經成為臺灣省的壹種風氣。
臺灣省這次悄無聲息的改革,解決了壹個重大的現實問題,證明了漢字其實不需要像1956那樣簡化。只要接受簡化字作為書寫方式,在官方出版物中保留繁體字,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對文化傳承都是非常有益的,壞處很少。世界主要語言,英語,俄語,德語,法語,都是手寫的。經過小學生的啟蒙,在閱讀能力上打下壹定基礎後,開始練習文筆。在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人認為簡體字浪費人的錢:原本試圖減少字數,結果卻增加了字數,原本以為可以完全取代繁體字。結果是,事實證明簡化字並不能完全取消繁體字,古籍、港臺文獻依然是繁體。大中型圖書館必須維持兩套檢索系統,大陸知識分子必須自覺或不自覺地學習繁體字,以滿足閱讀需求。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必須的。簡化字是簡化的繁體字,各大跨國公司在印刷產品說明書時都要考慮“壹國”二字,浪費了大量資源,簡繁體轉換也無法壹壹對應,導致電腦錯別字和各種影視節目、書刊笑話。
例:幹和幹不對應;
“雲”的“雲”和“古人雲”是兩個漢字;
“後”的“後”和“皇後”的“後”是兩個漢字;
“系統”和“制造”是兩個漢字;
“旅途”的“征”和“特征”的“征”是兩個漢字;
“松”和“輕松”是兩個漢字;
臺風、臺燈、臺灣省、兄弟臺灣都不是壹個字“臺灣”。
……
對於壹些還健在的“拉丁化漢字”和“去拉丁化漢字”的信徒,認為簡化字大大增加了國際計算機字體的字數,漢字在國際計算機交流中已經占據了大量的信息空間。從歷史的長河中縱向觀察,橫向觀察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繁體字基本相同,在電腦字體中很大程度上可以享受到。
最初,人們認為所有的古籍都可以翻譯成簡體漢字。實踐證明,把中國的古典文獻翻譯成簡化字,必然會產生巨大數量級的類比簡化字(因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計算機也不可能容納如此巨大數量級的類比簡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