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山上》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走在山道上時深秋的楓林景色,描繪了壹幅由“冷山”、“石徑”、“白雲”、“楓林”組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在這首詩中,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描寫、簡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二月欣賞比春花更好的火紅楓葉,同時感受秋林的生機。所以這是壹首秋天的贊歌,可以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理解,以及走進自然的欲望。
教學目標:
1.本節課學習生詞,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重點理解詩中“遠上”、“斜上”、“住處”、“坐”、“愛”、“於”的含義。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讀詩,我們可以理解詩中所描繪的深沈的秋色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感受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詩的含義,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詩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壹顆璀璨的明珠。其語言簡潔,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該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要牢記“實”字,遵循詩歌教學規律,以人為本,關註生活,引導學生壹步步走進詩歌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包括整體閱讀、理解閱讀、想象閱讀、延伸閱讀和布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為學生創造壹個優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進入狀態,充分拓展想象力,打開思維空間,激發情感。
教學過程:
壹,整體閱讀——美的感知
1,激情導入
有人說“秋”很美,萬裏秋高氣爽,晴空萬裏;有人說“秋”蕭瑟,秋風吹落葉落。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同樣的風景有不同的感受。妳眼中的秋天是什麽樣的?
2.今天,讓我們壹起走進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詞,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教師配合音樂閱讀
4.揭露話題,解決問題
黑板:好,誰能用“好”這個詞組成壹個單詞?
在黑板上寫:去遠足,讀問題,告訴我妳知道什麽。
5.誰能給妳介紹壹下作者?
6.深秋的壹天,杜牧坐著馬車上了山路,山上的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忍不住寫出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放音樂,引導學生自己讀,直到朗朗上口。
在設計意圖教學之初,結合季節特點,選擇悅耳的音樂,配合音樂大聲朗讀,使意境更加優美。課前讓學生介紹作者,考察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課後鼓勵學生收集和閱讀大量資料,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遠離我們生活的古詩詞和詩人,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配合音樂大聲朗讀,關註學困生,要求大家熟悉,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懂閱讀——欣賞美
①《賦》的第壹句。
1.壹、用不同的手段突破“遠在上面”、“斜斜”、“寒山”三個難詞的含義。
(《遠上》:用“聯系實際,拓展想象”的方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冷山”:采用學生“導入”的方法。)
2.指導學生把句子串在壹起。註意調整發言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單詞,再串句子的意思。”
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環節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第二句“半擁半放”。
1,引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展示訓練:“白雲多少戶人家_ _ _ _ _”突破“住”的困難。結合“住的地方”的寫法解釋。
2.讓學生試著自己說出句子的意思,老師會糾正。
設計意圖中“住的地方”這個詞是最容易拼錯的。在教學中,詩中的畫面通過想象再現,在繪畫欣賞中“生活”與“深度”的區分清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話。
在學習小組裏說說自己看過的,不懂的,記筆記,問問老師同學。
初三學生已經掌握了壹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壹定的基礎。第壹,引導學生嘗試學習,用腦積極思考,了解自己能獨立學習什麽,發現問題。這首詩的-和-2句中有很多生僻字,學生很難理解。通過“嘗試”學習的人估計不多。因此,應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的難點問題,采取“扶放”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懂詞、懂詩”。這是給學生壹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4)讓壹個學生把全詩的意思串起來再講壹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壹種個性化的行為。不同的讀者,不同的年齡,不同經歷的人,對詩歌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允許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有這樣的差異,尊重他們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壹,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索者。
第三,重復閱讀——品味美
(壹)想象意境
1,老師:全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但全詩沒有壹個“秋”字。請反復閱讀和品味詩中的語言。妳覺得哪些詞特別好?
2.學生可以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
3.沒錯,壹首詩就是壹幅畫,壹次山中漫步就是壹幅色彩鮮艷,意境深遠的畫。妳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4.讀各種形式的古詩。
優美的設計意圖和意境是古詩詞的特點,想象是古詩詞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受到美的熏陶,也為情感閱讀奠定了基礎。
(2)體驗情感
1,我們常說詩言誌。詩中的色彩和描寫的景物都與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當他心情好的時候,他筆下的風景是那麽的活潑美好。當妳悲傷沮喪的時候,妳的筆看起來黯淡無光。所以,了解了詩人寫作的背景,就能對詩人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壹首詩。
2.徒步登山寫作背景的多媒體演示。學生可以自由朗讀
3.看完這些資料,妳能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嗎?仔細閱讀。
4.再以各種形式大聲朗讀,伴著音樂朗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詞的生命。了解了背景,就能理解詩人的情感,進而古詩詞的學習也就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壹次比壹次深入,學生壹次次被情緒影響,情緒達到高潮。
(3)閱讀比賽。
1.放壹組楓樹的圖片:此時妳也和杜牧壹起來到了山腳。什麽風景吸引了妳的目光?
2.風景太美,句子太美。怎樣才能讀得漂亮?比壹比,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欣賞有設計意圖的意境,是學生對詩歌理解的進壹步提高,是古詩詞教學的關鍵。學生能正確閱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和美感。在這壹環節中,我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詩詞,包括個體閱讀、群體閱讀、角色閱讀、榜樣閱讀、配樂閱讀,強化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印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閱讀——美的升華
1,總結學習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了作者和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去感受詩的意境。通過了解詩人寫作的背景,我們也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用這種方法學習下面兩首《秋詩》和《臨平泛舟》,可以四人壹組進行學習。
2.匯報學習成果。
3.小結:這節課,我們重點講了“山行”,拓展了對兩首詩的學習。我想同學們壹定掌握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學生總結並寫在黑板上:理解詩歌,想象詩歌,體驗情感
當學生對設計感興趣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該利用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這兩首詩的理解也深受不求人人的理解,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第五,選擇作業——展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習這首詩。妳想選什麽作業?
1.寫:想象這首詩中描寫的景色,並寫下來。
2.畫壹幅畫:用彩色的畫筆表現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3.尋找:收集杜牧的其他詩詞或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子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把對美的尋找和欣賞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選擇性作業給了學生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資料是編纂地方誌的基礎,關系到地方誌的編纂質量。1986 12在全國第壹次地方誌工作會議上,胡喬木同誌指出“地方誌是壹部樸素、嚴謹、科學的資料集”,這壹觀點已被大多數編纂地方誌的同仁所接受。
什麽是信息?
數據或史料,即用於研究和編輯歷史的材料。數據的形式多種多樣,其構成和分類非常復雜。通常我們把資料分為三類,即書面資料、實物資料和口頭資料。
1.文本數據。包括文獻檔案、統計資料、圖書、報刊。
文件和檔案。各部門檔案館、檔案室保存的政治、經濟、軍事、政法、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檔案,為我們編纂、編輯地方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些檔案大多是歷史活動的原始記錄,不僅史料豐富,而且相當全面。同時,它們相對可靠、權威,是編纂地方誌的重要資料來源。
統計學。統計包括統計數據和圖表。由統計部門或企事業單位編制,具有壹定的權威性。統計數據和圖表是觀察和研究社會或壹個部門發展變化的主要資料。
書籍、報紙和期刊。圖書、報刊是編纂地方誌所需資料的重要來源。舊的地方誌、史書、年鑒、私人著述、家譜以及各種報刊雜誌都不同程度地有對地方、自然和社會的描述,從中可以收集到豐富的信息。
其他書面材料。如信件、日記、演講稿、校友記錄、賬本、票據、合同、契約、廠(店)規、章程、廣告、啟事、聲明等。,都是編纂地方誌不可忽視的文字資料。
2.物理信息。包括古文化遺址、遺跡、古建築、化石、碑刻、地圖、繪畫、照片等。這裏要特別註意照片,照片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實物形象和當地真實的歷史。壹張照片勝過幾個字,要註意收藏。
3.口頭信息。從當事人或知情人處收集的回憶錄、社會風俗、軼事、傳說、民間故事、諺語、民歌,以及實地調查的記錄等。這部分大多是新信息,值得編輯們高度重視。
(二)數據收集的基本方法
壹本好書的第壹點是它有壹個詳細的數據庫。否則,寫得再漂亮,也只能是空洞無物,更談不上實用。壹部數據基礎不可靠、不真實的地方誌書是沒有生命的。掌握詳實的資料是編纂地方誌的基礎。只有收集到豐富、詳實、準確的資料,才能編出初稿,進而編輯成書。資料準備是地方誌編纂的重要環節,貫穿於地方誌編纂的全過程,包括收集、整理、鑒定、管理和利用。
首先,要明確數據收集的範圍。如地理範圍、時間範圍,專業誌的編纂應限於專業範圍。地域範圍按行政區域確定,但要註意收集有關經濟、文化輻射和有關部門輻射範圍以外的信息。時間範圍是各地方誌規定的上限和下限。專業範圍,凡涉及專業的內容都在範圍之內,要註意打破部門界限,不收集專業之外的非專業信息。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信息的來源。
1.收集書面材料的方法。文字數據需要在各種目錄索引的幫助下收集。壹是圖書目錄,二是報紙目錄,三是檔案目錄,四是傳記索引。
2.收集物理數據的方法。對這壹地區的山川、景物、道路、古跡、文物等要進行實地考察,用文字描述、測繪、拓印、攝影、錄像等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觀察和記錄。視聽資料。壹是收集原始視聽資料;二是通過復制獲取所需信息。收集圖片數據的方法。除收集原件外,還應廣泛收集復印件,如有關部門的相冊、地方誌、年鑒、期刊等書籍。
3.口頭資料收集方法。口頭交流壹般通過面談獲得,面談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上門拜訪、召開座談會、發函咨詢等。民歌、方言、曲藝等。必須記錄。
在開始收集數據之前,應該編寫壹份收集數據的大綱。提綱是根據地方誌的內容編寫的,要逐壹註明資料的詳細來源。另外,要合理安排工作步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步驟通常如下:
先做個普查,再做個詳查。先根據所收集資料的現有形式和來源,做好普查工作,編制資料目錄,然後根據目錄進行深入查閱、收集、整理和分類。
二是先內後外。先查閱本單位、本系統收集的檔案,再去其他單位、其他系統、檔案館、圖書館查閱,避免盲目去其他單位收集本單位現有資料。先本地,後外地。真的沒有這方面的資料,去其他地方參考。
第三是文學之前的口碑。要慢壹點收集文獻資料,快壹點搶救生活資料。
四是把詞放在對象之前。如果文字記錄不完整或有疑問,迅速搶救信息。
第五,從過去到現在,從遠到近。當代史料極其豐富,知情者甚多,可以後收。
第六,先易後難。對於個別難以收集的數據,我們可以放在下壹步,先收集那些省時省力,便於查看查找的數據,再集中精力解決數據收集難的問題。
第七,先直接後間接。無論文獻還是口碑信息,首先要收集原始的第壹手、未經加工的信息。如果沒有直接信息,那就收集間接信息。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些步驟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交叉進行。有時候為了查出壹個問題,往往需要反復走訪,所以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要先入為主,要堅持壹件事。
目前,我們不能低估更新新記錄的數據收集工作。從現在起,要打好資料收集基礎,拓寬渠道,有條件的單位要完善網絡,明確責任,落實好任務;我們應該將從政府主管部門收集的信息與從企業和社會收集的信息結合起來,以實現新記錄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3)材料的選擇
編纂地方誌所收集的材料要盡可能廣泛、全面、多樣,既要保證編纂所需的材料,也要便於比較判斷材料的真假,從大量材料中選擇最真實、最能反映問題的材料。壹般來說,選擇材料時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符合文章內容需要的主題相關材料;
2.能反映事物本質的信息;
3.重要信息;
4.起始年數據和下限年數據;
5.經核實的信息;如果妳對信息的可靠性沒有多少信心,妳寧願不使用它,寧願缺乏它,也不願濫用它,寧缺是對的;
6.具有歷史價值的材料。
(4)數據的識別
要做好資料鑒定核實工作,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地方誌中有少數同誌對資料鑒定核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可能滿足於他們所擁有的信息,而不是分析和研究這些信息;或者明知信息有問題,但難以核實,所以猶豫不決;更有甚者,為了盡快取得成功,抓緊時間,在不辨別資料真偽的情況下,急於寫稿。這顯然是不合適的。郭沫若說:“材料不足最多不能得出壹個結論,材料不正確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當地的編年史作者應該引以為戒。
影響數據鑒定的誤區還在於,數據是從檔案中提取的,是在報刊上發表的,是當事人或知情人親自介紹的,是上級或權威人士告知的,不需要鑒定核實。不知道,文字材料誤傳,當事人或知情人記憶錯誤,看事情不全面,甚至誤傳。甚至上級或權威人士說的話,有時也不可避免地含有水分。總之,為了使數據準確可靠,必須進行認真的識別和驗證。
有五種主要方法來識別和驗證數據:
1.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對比、分析研究,發現矛盾,辨別真偽。
2.實地調查以糾正書面記錄中的錯誤。
3 .通過當事人、知情人和各界人士核實。核實信息是壹項復雜的科研工作。要使這部作品更加透徹和完善,僅僅依靠少數編輯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熟悉本行業的當事人、業內人士、專家學者、領導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以便進行更細致、更全面的核實,得出更符合實際的結論。
4.文字材料和實物材料的技術鑒定和驗證。比如評估資料的來源,即從文字資料的原始來源、保存過程以及流通、復制、翻印的過程,可以評估其真實性;考察材料的形式,判斷寫作格式、思想主題及其變化,核實材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當時當地的風格,即可辨別其真偽;還有對文字材料的字體、實物的原料、工藝、特征的研究,可以鑒別其真偽;現代科學手段可以用來鑒定實物材料中的文物。
5.憑個人歷史知識判斷是非。這主要是基於個人淵博的知識和對歷史演變的獨到見解。用這種方法鑒別數據,做到謹慎而不武斷。同時,牢記列寧的教導:“馬克思主義是基於事實,而不是基於可能性。”
(5)數據的整理
所有的數據都被收集起來,不是放起來,而是充分利用。因此,在獲得足夠的資料後,應充分重視資料的整理工作,為資料的進壹步整理和地方誌的編纂提供翔實的資料。從收集資料到編纂,科學整理資料是必由之路。
1.數據整理的目的和意義。有利於拾遺補缺、鑒定考證、撰寫方誌、及時服務現實。主要總結如下:
(1)熟悉信息。整理材料的過程,其實就是作者熟悉材料,為以後的寫作構思的過程,是壹個超常的過程。
②檢查數據。在整理資料時,可以通過對所得數據的比較和鑒別,檢查出數據的正確和遺漏,從而達到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目的,使記錄的數據翔實準確。
(3)保存數據。整理資料後保存,不僅為地方誌的編纂提供了便利,也為我們各部門的歷史編纂和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統、準確的原始資料。有些同誌把編纂的資料比作編纂地方誌的副產品,這是正確的。可以肯定的是,編纂地方誌的副產品會比編纂地方誌大得多,也是非常可貴的成果。
整理資料的目的是保持資料的真實可信,為編纂地方誌和利用資料奠定基礎。編譯是用來整理數據的。壹是可以保持數據的原始性,不會造成數據“失真”;二是有利於今後資料的利用和地方誌的編纂。
2.數據的整理和分類。整理數據的關鍵在於分類。數據可以按以下方式分類:
-按行政區劃或地區分類;
-按時間分類。有的是按照數據形成年代分類的;有的是按時期分類,比如古代和近代,或者解放前後,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
-按內容分類。比如分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類;
-按行業和產品分類。比如經濟數據可以分為紡織行業、化工行業、造紙行業等等。至於造紙工業,按產品可分為家庭用紙和機制紙;
-按數據類型分類。即根據信息的形式,分為圖書、報紙、檔案、口述、復制資料等類別。
以上每種分類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為了使數據分類科學準確,可以根據當地數據靈活使用壹種表格,結合其他表格。如:地區-內容-時間順序;時間序列-區域-內容;工業-產品等。
為了便於查找和利用,在分類的基礎上,可以制作各種目錄和索引。如總目錄、分類目錄、重要信息目錄、參考資料目錄、專題目錄、主題索引、名稱索引、地名索引、文章標題索引等。
3.數據整理的步驟和方法。將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通過登記、建卡、分類編目等方式進行整理。由於數據收集的工作量大,時間跨度長,不能等到數據收集完成,而要同時進行收集和整理。
(1)編號登記,建立"資料登記簿"。收集的資料應隨時進行編號登記,包括:收集日期、資料名稱、資料來源、資料種類和形式、資料頁數、收集者姓名等。
(2)卡片分類。壹、為了便於資料的整理和匯編,根據匯編大綱,每篇文章都是壹種按壹物壹卡復制的信息卡,按文章分類,信息註上的類別就是匯編大綱中每篇文章的標題。分類號,按章、節、篇號後用短橫線編號,如第九章第三節,即寫成9-4-3,各種資料按順序收集。分類匯編時,按時間順序排列。二、剪報、復印件、回憶錄、采訪記錄、調查采訪記錄、文件、手稿等。由群眾提供或地方史官收集,如果紙張大小不壹,裝訂困難,可以用16用好的白紙粘貼裝訂。第三是資料的歸檔。考慮到管理和利用的結合,大量按建卡分類的數據必須認真核對,分章節打包。數據不能跨章節裝袋,但壹個章節可以裝在幾個袋子裏。
四、每袋所有物料都附有該袋物料的目錄,包括:序號,指該袋物料的編號;資料名稱和登記編號應與資料登記簿壹致。
③專卷存儲。無論通過什麽渠道收集數據,都要按照壹案壹卷的數量進行存儲。這樣在寫作的時候,只需要拿出本卷,就可以查閱、測試、研究某個東西的所有信息。
有條件的單位可以編壹個資料目錄,把各種卡名編成壹個圖書目錄,以備參考。還可以進壹步編寫壹份資料匯編,這是壹項繁重的工作,但可以為匯編工作提供壹份較長的匯編,加快進度。本匯編應本著“寧可失於繁,不可失於漏”的精神編寫。但需要註意的是,即使是編壹個匯編,原始資料和資料卡也不應該丟棄,尤其是沒有編的資料更不應該當作廢品丟棄。
(6)數據的使用
資源的收集和安排最終取決於利用率。還有壹些使用信息時應該註意的問題。
1.全面性與重點的關系,壹是信息部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信息
期望在討論中得到充分體現,但也要突出重點材料——即選取壹些很有說明性、比較完整可靠、讓人覺得有分量的材料。第二,數據既要反映特點,又要照顧全局。有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點,照顧到就能獲得全局。兩者可以主次分明,但不能缺壹不可。這裏要註意壹些不適合突出同題的重點材料來體現特色。比如“文革”的壹部分怎麽寫,很多同誌都很難。既有關鍵材料,又有明顯特點。妳能畫壹幅生動的圖畫並用文字描述它嗎?這需要慎重考慮。這個問題的大致精神是“宜粗不宜細”,有必要詳加省略。這些原則性的話,說起來相對簡單,做起來卻沒那麽容易。我們所說的粗而不細,就是不遺漏重要的東西,不缺少重要的東西。有些事情可以不加評論的留在大事記裏,讓後人知道曾經發生過的壹些事情。中國有壹個寫歷史的優良傳統,就是在敘述中包含判斷。有了筆記,相信後人會評判。
2.正反之間的關系應以正面材料為基礎,但也不能排除負面材料的合理部分和佐證。壹般來說,正極材料是可靠的,負極材料要仔細核實。
3.文字記錄與口碑資料的關系,應以文字資料為主,相信文字記錄,輔以口碑資料作為參考。
在使用信息的問題上,還有壹個道德問題,就是要實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不要對提供信息的人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尤其是小人。為了保存壹代人的歷史,我們不應該評判人們提供的信息的價值。不要以為壞人提供的不靠譜,好人提供的才靠譜。這也是壹種玄學。清末有個叫張謇的學者,曾經說過兩句話:“不愛其長護其短,不恨其衰。”這會導致對信息提供者的態度。
在信息的使用上,也要考慮未來。我們編纂史記,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既要總結前人的東西,充分發揮史料的功效,又要想到儲存資料以備收藏。編纂史書的事業源遠流長,我們要把材料儲存起來,供後人考察。我們不僅要完成壹代人的歷史,還要留下信息給後代人使用。
(7)數據管理
辛辛苦苦收集的數據,不允許丟失,要科學管理,不允許私分或挖掘。這涉及到壹個道德問題,公與私必須有個界限。收集的信息應該交給公眾,但我可以使用它。原始資料必須交給公眾統壹管理,共同使用。數據管理壹定要科學,紙片不要丟,要好用。妳要有壹套數據卡跟著圖走,這樣可以節省時間,避免翻資料。並應制定相應的數據管理條例,使存儲和使用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