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沒有道義,沒人幫他,陳勝吳廣有道義,有很多人幫他們。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楊廣沒有道義,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而瓦崗軍有道義,有人幫他們。
5、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元朝順帝沒有道義,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有道義。
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擴展資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醜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裏的內城,方圓七裏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壹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
城墻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壹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壹定會勝利。
文學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壹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系,壹個比壹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於“地利”的重要。“三裏之城,七裏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鬥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
戰鬥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壹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展開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壹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裏。這裏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接著又進壹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
壹反壹正,對比鮮明。最後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