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陶淵明的簡介是什麽?

陶淵明的簡介是什麽?

陶淵明壹名陶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東晉後期,這時政治黑暗,貴族腐敗,門閥制度盛行。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親也曾經做過太守壹類的官,可以說家世還是比較輝煌的。但到陶淵明時,家境卻已經沒落,因此他從小就過著貧困的生活。他少年時曾有過豪放的生活,誌向遠大,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很希望建功立業。曾寫下“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遊”、“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這樣豪邁的詩句。他少年好學,知識淵博,詩、賦、文都寫得非常出色。但由於政治黑暗,門閥制度的排擠,無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負,這直接導致了他在仕途上的艱難坎坷,當然也是他最終歸隱田園的重要原因。

陶淵明之辭官歸隱,是他壹生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值得記住的重要時刻。關於這件事情,陶淵明自作有《歸去來辭》,詳細記載了經過曲折。這條歸隱之路,其實是反反復復、頗為艱難的。

陶淵明29歲時,第壹次出任江州祭酒。但很快就因為受不了官場規條的束縛而解職回家了。後來他在晉元興三年擔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次年又做了建成將軍劉敬宜的參軍,過了幾年的幕僚生活。可能是因為才智不能得以舒展,心裏不痛快,於是又回了家。回家後,以田耕為生,生活不足以自給,再加上孩子多,實在沒有辦法,親戚和朋友都勸說他出去做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見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薦,於是陶淵明被任命為壹個小縣的縣令。那時正值戰亂,他害怕到遠處任職,而彭澤縣離家不遠,俸祿又足夠他飲酒,就選擇在彭澤縣任職。但正如他自己在詩中所說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衙司官場實在不是他待的地方。到了年底,郡督郵來縣裏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上級長官。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便辭官而去了。

從29歲為州祭酒至辭官彭澤令***13年。從此以後,陶淵明就開始了他最為後人所稱道的隱逸生活。隱居生涯升華了陶淵明的精神境界,幫助他創造出了前無古人的詩歌成就。但是另壹方面,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也是很艱苦的,和後世的很多模仿者完全不同。譬如在唐代,隱居山林往往是當時的知識分子賺取大名的手段,他們就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壹邊享受著安逸的生活,壹邊等著朝廷封官授爵的詔令。相比而言,陶淵明的隱居是真正的鄉村生活,他的生計基本上需要依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在陶淵明的文集當中,可以找到很多描寫鄉村勞作的詩篇,這些都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

陶淵明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作為以後的酒資。不過,他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出仕,被他婉言謝絕;檀道濟饋贈的食物,也被他揮而去之。即使在自然恬靜的田園生活之中,陶淵明仍然未能脫去他靈魂當中猛誌常在、金剛怒目的壹面,這同樣也是他為後人所敬仰的重要原因。

詳情

該鏈接由問題回答方推薦

幼兒園保育證怎麽考,保育員資格證報考中心

幼兒園保育證怎麽考,浩誠教育-成都幼兒園保育證怎麽考專業考證機構,2020年保育員考試報名點。全國通用,全網可查,上崗證選擇正規機構!幼兒園保育證怎麽考相關問題-在線咨詢

成都浩誠職業技能培..廣告?

如何考保育員資格證,卓效教育,高通過高,放心拿證

權威如何考保育員資格證,權威職鑒所通道,2020年考證,壹站式如何考保育員資格證服務,考試指導/快速拿證/聯網可查/2020年放心考證!

成都卓效教育咨詢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壹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擴展資料:

不為五鬥米折腰: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壹例。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誌,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裏,陶淵明的壹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裏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壹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壹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壹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壹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壹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壹次,縣裏派督郵來了解情況。 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壹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夥獻殷勤”。 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壹面讀書為文,壹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壹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 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誌之士的楷模。 百度百科——陶淵明

806 瀏覽348002019-10-14

陶淵明的簡介

陶 淵 明 簡 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少有“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誌,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裏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壹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壹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誌:“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裏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壹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壹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裏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裏(今星子溫泉栗裏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壹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壹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汙)。”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妳)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壹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誌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誌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壹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壹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誌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誌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誌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誌趣和守誌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壹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壹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壹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壹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麽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誌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壹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137 瀏覽21392017-09-07

陶淵明的簡介和作品是什麽?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壹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作品:《停雲(並序)》《時運(並序)》《榮木(並序)》《贈長沙公(並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並序)》《勸農》《命子》《歸鳥》 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 ),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壹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壹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 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14 瀏覽3662019-10-31

陶淵明的簡介,作品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其《桃花源記》描述了壹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其詩歌對後世影響極大。 生平與作品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壹生曾做過幾年地方小官,後“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壹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賦等十余篇。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壹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壹個美好的幻想。 主要作品 《歸園田居》、《和郭主簿》、《於西獲早稻》、《懷古田舍》等。 詠懷詩有《飲酒》、《雜詩》、《詠貧士》、《讀山海經》等。 《歸去來辭》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等。

99 瀏覽26642017-09-29

陶淵明介紹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其《桃花源記》描述了壹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其詩歌對後世影響極大。 生平與作品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壹生曾做過幾年地方小官,後“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壹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賦等十余篇。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壹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壹個美好的幻想。 主要作品 《歸園田居》、《和郭主簿》、《於西獲早稻》、《懷古田舍》等。 詠懷詩有《飲酒》、《雜詩》、《詠貧士》、《讀山海經》等。 《歸去來辭》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