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摔跤泰鬥王亦文如何看中國摔跤?

摔跤泰鬥王亦文如何看中國摔跤?

“角抵相搏蚩尤戲,拍張手搏亦觳抵。相撲武戲和爭跤,摜跤摔跤是角力。”83歲的王亦文小心翼翼地攤開珍藏的書法長卷。他是這首《跤名歌》的創作者,也是第壹屆和第二屆全運會摔跤項目的副總裁判長。

孔武有力的摔跤力士和出口成詩的文人墨客,這兩個在人們印象中頗具反差的身份在這位耄耋老人身上沒有發生任何“排異反應”,反而如他的名字般文武交相輝映。王亦文原名王壹文,作為壹名天津乃至全國最老資格的摔跤人之壹,王壹文改名王亦文,取義“能武亦能文”。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對於出生在戰亂年代的王亦文來說,是無上的精神追求。“我研究了多少年摔跤,就研究了多少年摔跤文化。”

年少時的王亦文與學長壹起看著蘇聯的教材研究國際式摔跤。因為從小就很喜歡這項運動,他甚至從起初的體操專業轉項到摔跤。

“1959年的第壹屆全運會,我剛大學畢業不久,因為當時國內玩國際式摔跤的人不太多,我擔任了比賽的副總裁判長。”王亦文翻開厚厚的《第壹屆全運會紀念畫冊》,兩名矯健跤手在擂臺上相搏的畫面呈現在記者眼前。“那時的規則和現在的淘汰賽還不壹樣,那時候打循環賽,想要拿下壹個級別的冠軍,要和所有對手碰面。”

在前兩屆全運會上擔任摔跤副總裁判長的王亦文,隨後因工作原因調到天津任教,第五屆全運會他又出任柔道項目的裁判。從六運會開始,他成為天津市摔跤隊的教練,壹直到退休。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將當時剛剛成立的天津隊多次帶到全國冠軍的位置,還培養出了曾參加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摔跤全國冠軍田雷等知名摔跤健將。

“很多像田雷這樣的運動員,水平很高,但是文化程度不高。我招他們進隊,第壹件事就是讓他們學習我自編的運動員手冊,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王亦文說,他從那時起,就很註重提高所帶運動員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而從他手中也走出了很多畢業於國內各大體育院校的高材生。

如今已是桃李滿園的王亦文,依然身體硬朗、雙臂有力,說起話來中氣十足。據他說,這靠的就是“能文能武”。“我現在還天天在樓下打打太極、遛遛彎,雖然老伴身體不好我不能走遠,但有時間還是會鍛煉鍛煉。”他說。

除了悉心研究摔跤技術,王亦文還把大量心血傾註在摔跤文化上。《跤名歌》中的“角抵”“觳抵”“武戲”等,就是他在不同時代史料中搜集的我國對於摔跤的別稱。從上學時就學著《全唐詩》等經典作摔跤詩的他,將這些古籍中有關摔跤的文字記載和詩詞歌賦甄選後進行再度創作,並編撰成壹本《中國摔跤發展史·詩歌書法篇》。在這本小冊子裏集納了包括《跤名歌》在內的上百首詩作,為中國摔跤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中國式摔跤推廣不出來,中國摔跤運動還沒有達到國際壹流,我覺得都與文化內涵的不足有關。”王亦文說,大部分摔跤運動員重視技術,沒有壹定的文化理解不了這麽多東西,特別是很多技術動作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不只是摔跤項目,沒有文化只有技術技巧的運動員,很難扛起大旗。”

天津全運會國際式摔跤項目的比賽激戰正酣。雖然還沒有時間去現場觀看比賽,但王亦文對於後生們充滿期待。“目前中國摔跤水平還不錯,吸收了歐洲的摔法,也請了外籍教練,並糅合了中國式摔跤的摔法形成了自己的壹套理論。”王亦文說,現在摔跤項目的基本技術基本沒有大的改變,但是規則總在變,因此運動員們要適應規則,“腦子變得快,就能拿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