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裏阿裏地區海拔4500米, 氣壓: 58KPa。
阿裏是中華人民***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壹個地級行政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
東起唐古拉山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東南與岡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則地區仲巴、薩嘎、昂仁縣接壤;北倚昆侖山脈南麓,與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相鄰;西南連接喜馬拉雅山西段,與克什米爾及印度、尼泊爾毗鄰。
轄域總面積34.5萬平方公裏。南北寬約680公裏,東西長700多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78°23′40″~86°11′51″,北緯29°40′40″~35°42′55″。平均海拔高度為4500米以上。
阿裏地區是壹個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極為不便(距拉薩1700公裏,距新疆葉城縣1064公裏)、氣候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的貧困地區。
地區面積34.5萬平方公裏,約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1/4,為西藏第二大地區。
1999年,阿裏地區開展撤區並鄉及縣鄉勘界工作,由之前的7縣、30個區、106個鄉、358個行政村、調整為7縣、7鎮、29個鄉、136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設置逐步趨於完善,有力地促進了阿裏社會穩定、邊防鞏固和經濟繁榮。但隨著阿裏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社會經濟逐步轉型,現有行政區劃設置又逐漸顯露出壹些不利於行政管理和服務的薄弱環節,於是在2012年調整為7縣、7鎮、37個鄉、141個村(居)委會。
“阿裏”壹詞是藏語音譯,意為“屬地”、“領地”、“領土”等。直到9世紀初,這裏仍稱“象雄”。在漢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對其稱呼各異。9世紀前被稱為“羊同”,元代稱“納裏速古魯孫”,明代稱“俄裏思”,到了清代方稱“阿裏”,直到今日。
在藏文古籍中,“阿裏”壹詞是9世紀中葉以後才出現的。吐蕃王朝贊普之後裔來到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區域,並在此紮根。從此這塊上部區域名副其實地臣服雨贊普後裔的統轄之內,故此,才有“阿裏”的稱謂。
參考資料:
阿裏地區-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