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麽意思?這樣做菜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麽意思?這樣做菜有道理嗎?

這句俗語估計很多人也常聽身邊的壹些老人說起過,在農村裏有些大廚在做菜的時候,確實會嚴格遵守這句俗語。其意思也是比較的簡單,說的是在煮魚的時候盡量不要放大蒜,而在做牛肉的時候不能和韭菜壹起烹飪;而在炒豬肉的時候就最好不要放生姜了。那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正確的呢?

在今天估計不少人在做菜的時候,都沒有這樣做,所以對於這句俗語感覺不可信,認為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在過去,確實是有這種說法,這也是古人傳下來的老話了。在做魚的時候不放大蒜,這是因為吃魚就是吃鮮味。老話說得好“夏魚吃鮮,臘魚吃腌”,在過去本來物質條件不好,壹年難得購買幾次魚肉,所以吃魚就是為了吃個魚味兒。大蒜有去腥提味的作用,如果在做魚的時候還放入到了大蒜,那就破壞了魚的鮮味,只能聞到大蒜的味道了。在今天飲食理念不壹樣了,更多的人追求的是肥而不膩,鮮而不腥,所以很多人在做魚的時候都會放大蒜。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到底是什麽意思?難道真的都有道理?

“魚不蒜”——簡單點來說也就是指:家常版做魚不可以放大蒜。說實話當我第壹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頭腦確實有點懵,做魚不放蒜難道妳是來 搞笑 的嗎?

首先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家常版做魚無論是清燉、水煮還是紅燒,大蒜那絕對都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大蒜的辛辣味可以很好的去除魚本身的腥味,與此同時像這些肉類食品的烹飪,大蒜還具有很好的殺菌消毒的功效。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吃奶奶做的紅燒魚,那個時候家裏做魚大蒜頭從來都不切,剝好皮之後整把整把的往鍋裏放。不瞞大家說我父親雖然不喜歡吃魚,但是每次魚鍋裏的大蒜頭都是他包著吃。

“牛不韭”——簡單點來說也就是指:家常版紅燒牛肉不可以放韭菜。當第壹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特別想問這樣壹個問題,難道妳家平日裏做牛肉的時候都會放韭菜作為配料?我想這應該不可能吧!牛肉炒韭菜長這麽大我還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這道菜。

其實牛不韭在我們農村還有另壹種非常不成文的說法。首先牛肉這它天生就具有很好的滋陰補陽的功效,眾所周知這韭菜它也具有很好的滋陰補陽的功效。所以在我們農村就有很多人這樣說,牛肉和韭菜在壹起混吃由於滋補的功效太過於強大,可能會讓人受不了。因此牛不韭它說的是牛肉和韭菜切不可在壹起混吃,否則很容易出事。

“肉不姜”——簡單點來說也就是指:家常版紅燒肉、鹵肉、水煮肉都不需要放生姜。

肉不姜。如果這句話擱在二十年以前的農村我覺得是正確的,每逢農歷的臘月家裏快要過年的時候,村裏的家家戶戶都要殺豬過年。說實話那個時候家鄉土豬肉的味道真的很好,平日裏家裏沒有佐料,只是簡簡單單的放壹些鹽妳都感覺香的不得了。但是肉不姜這句話如果放在今天那肯定是不對的,因為我們今天所食用的大部分豬肉都是工廠化生產的飼料豬。這種豬肉和以前村裏的鄉豬肉比起來簡直就是壹個天壹個地,根本就無法總語言來表達這兩種肉之間的具體差別,我相信也只有那些吃過的人才會有切身的體會。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莊村裏人。我壹直喜歡俗語的,也喜歡聽老人們講壹些俗語老話的事情。現在我來給妳說說,我們這裏關於這幾句俗語的說法。

第壹:魚不蒜。

記得在兒時上學的時候,就學過壹篇課文,裏面有句是 魚羊鮮 的句子。的確魚和羊肉都是壹種很鮮很鮮的食物,即便是只是加上鹽煮,都是很鮮很鮮。而大蒜的味道是很大的,如果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吃過了大蒜,再跟人說話的時候,都會有很大的口氣的。這樣的大蒜,如果跟很鮮的魚肉壹起做的話,就會遮蓋了魚肉的鮮味,從而會覺得魚肉不好吃了。

第二:牛不韭。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牛肉最好不要跟韭菜壹起配搭,因為牛肉屬於發物,多吃壹些牛肉,會讓人身體發暖。而韭菜也有著同樣的作用,這兩種食材如果搭配,吃多了會讓人上火的。而且牛肉和韭菜在壹起炒的時候,牛肉不容易熟,而韭菜見火就熟,這兩種在壹起搭配,也不好吃的。

第三:肉不姜。

現在我做肉的時候,都會放壹些姜的。而俗語是不讓放姜的,因為姜是可以發暖去腥膳味的,而豬肉是屬於陰膩的食材,如果這兩種搭配應該還是不錯的選擇。可是因為在古代人們吃肉也就是為了吃肉味的,而這樣搭配會去掉肉味的。

現在很多廚師都會基本按照這些俗語做菜,不過也有壹些廚師已經按照營養學的方法去做了。所以說俗語適用的,可以繼續利用。如果有跟營養學不壹致的,還是新事新辦好了。妳們說是嗎?

這個題目說的“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俗語說法,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就是吃魚不加蒜、牛肉不放韭菜、肉類不加姜。

有些解釋可能是硬要往這個“肉不姜”上面圓,所以就會說“姜的味道太重,跟豬肉壹起做會蓋住肉味”,因此覺得這個“肉不姜”的說法有道理。其實如果 排除掉個人口味的差異 (畢竟有人就是不喜歡姜),這很明顯就是為了正確而強行使其正確。

肉類菜肴制作加姜進去不就是為了去除動物食材的腥騷異味嗎?如果燉個肉加兩片姜都算是“完全蓋住肉味”的話,那其他所有的香料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在日常的辛香料中姜已經算是氣味比較清淡的了,孜然、花椒、八角、丁香等等的味道都要更強盛的多,如果姜都覺得不能用的話,那做肉就只能白水煮了。

這個說法其實起源於壹類很多人都知道的謠言系列,那就是著名的“食物相克”。這個“牛不韭”說法最大的“證據”是據說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牛肉合豬肉及黍米酒食,並生寸白蟲;合韭薤食,令人熱病,合生姜食損齒。”這樣壹段描述。按照字面意思簡單翻譯壹下就是:“牛肉跟豬肉、米酒壹起吃會生小白蟲,牛肉跟韭菜、藠頭壹起吃會得熱病,牛肉跟姜壹起吃損傷牙齒。”(如果有醫學、古文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懇請評論幫忙權威翻譯壹下,以免誤讀)。

那麽這個所謂的“證據”到底有多大說服力,相信有基本常識的人差不多是有個判斷的了。這段話中所謂的“生寸白蟲”指的就是豬肉、牛肉中的絳蟲,在古代衛生條件不好、養殖環境比較混亂的情況下這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但是在古人看來這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只能是以觀察、歸類的方法去嘗試理解、解釋這個“生寸白蟲”的原因,同理這個所謂的“合韭薤食,令人熱病”也是如此,並沒有任何事實證據和理論能證實。事實上韭菜炒牛肉絲就是壹道很好吃的菜,我尤其喜歡用韭黃來炒,鹹香十足、口感鮮嫩,所以這個“牛不韭”也跟其他“食物相克”的說法比如“菠菜不能和豆腐同吃”壹樣,都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並不是要貶低古籍、古人的智慧,相反我壹直覺得古人能在技術十分有限,知識傳承十分困難的時期,利用經驗推論、觀察思考等方式來規避生活中的風險,這是壹種了不起的大智慧。但是以事實情況來看, 這種善於思考的面對事物的方式才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 ,如果只是逐字逐句的信奉“古人說的不會錯”、“古書上寫的全是對的”的信條的話,這就是舍本逐末啊。如果古人也是如此的話,認為祖先說的全是正確的,不能有絲毫懷疑和改變,那麽現在全人類應該還在山洞裏吃著野果和生肉呢,可能連樹葉都沒得穿。從古至今留下寶貴財富給我們的祖先們,幾乎就沒有壹個是墨守成規只知道對前人說法照本宣科的人,正是有了這些善於思考,不對書本內容、前人說法全盤接受的先驅存在,人類的文化、 科技 、文明才能前行。

我們前天才剛解答過這個相關的問題,除了我之前吃過的蒜爆魚之外,還有大蒜燒鯰魚之類的地方名菜,都是十分好吃的。可以說對於壹些土腥味比較重的魚類來說, 大蒜不只不是“忌諱”,甚至是壹種天作之合的搭配 。至於所謂的“大蒜會奪走魚味”,我覺得也幾乎 只有在清蒸魚的做法上算是成立 ,紅燒、蒜燒、烤魚等等比較重口的方式裏大蒜都是主要的配角,所以很明顯這個“魚不蒜”的說法也不成立,至少除了清蒸魚之外的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太成立。

那麽綜上所述,這些“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基本上是沒有什麽道理的,至少在廣泛的飲食文化和長期的烹飪經驗來看是沒有什麽道理的。而且我詢問了不少來自各地的朋友,他們也幾乎都沒聽過自己的家鄉有類似的這樣的說法,就算是幾個聽說過“牛不韭”這種說辭的人,也幾乎都是在網上偶爾看到的。

所以這些很有可能只是某個地區因為人們的口味特殊,所以流傳有這樣的說法,慢慢在小範圍內流傳開來。亦或者是對於某些菜肴制作上以訛傳訛的誤讀誤解,比如做 蒸魚幾乎就不會有人放蒜,所以可能因此就被誤讀誤解成了“做魚不能放蒜”,然後可能為了順口,或者是說起來有“逼格”,慢慢就在壹個特定的環境下演變成了“魚不蒜”的說法。(當然這也只是推測,實在是沒遇到過有確切的某個地方的人承認說他們那裏有“魚不蒜、肉不姜”之類的說法,所以這些說法是杜撰出來的也有可能。)

那麽屏幕前的大家聽說過類似“魚不蒜、肉不姜”這樣的說法嗎?是其他信息渠道看到的,還是真正的自己家鄉就有這樣的民俗民諺說法呢?

生活中,魚、牛肉、豬肉是比較常吃的葷肉,蒜、韭菜、姜是常用的調味品,味道比較重,而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相信煮菜的小夥伴應該不陌生吧,其實這句俗語說的是,煮鮮魚不用放蒜,煮牛肉不加韭菜壹起,煮肉不用放姜,原汁原味,更好;為什麽要這樣做菜呢?

魚不蒜

以前的農村生態環境好,野外的江河湖溪等水域自然生長的魚很多,人們抓回家,那些魚還是活的,很鮮;就算是魚塘裏養的魚平時也是吃草、菜葉等食物,不餵飼料,魚腥味特別淡,這樣的鮮魚直接煲出來吃,特別的美味,原汁原味,有魚香味,但是不腥,所以也是不用放蒜來調味的。

還記得以前特別喜歡吃山溪裏的魚,雖然小條,但是因為生長在滿是小石塊的溪流裏,水特別的潔凈,沒什麽淤泥,那些溪水魚爸爸都是直接煲湯的,只放油跟鹽,特別好吃,我們兄妹幾人還搶著喝湯呢;而平時魚塘裏釣的魚,也只放油鹽煎出來,涼了吃也不腥。

牛不韭

牛肉是很補的,性甘溫,在寒冷的冬天吃的話暖胃暖身;而韭菜是性溫味辛的,牛肉跟韭菜壹起煮來吃的話比較容易熱氣上火,對口腔、咽喉不好,而且韭菜的味道比較重,跟牛肉煮,吃進嘴裏,都是韭菜味,本來韭菜只是作為配料菜的,最後跟牛肉做出來的菜卻吃不出牛肉的味道,而是滿嘴的韭菜味,讓人食欲有所下降。

記得以前爸爸有煮過牛肉給我們吃,菜地也種有姜蔥蒜,但是爸爸都沒放那些配料,而是用白蘿蔔來燉,放上油鹽就可以了,吃了不熱氣又好吃。

肉不姜

姜是溫性的,有辛辣味,壹般用來去腥味、泥臭味;而以前人們常吃的肉類壹般就是豬肉、雞鴨肉了,豬是自家養的本地土豬,不餵飼料的,雞鴨也壹樣,餵的蔬菜、水稻玉米等糧食,這樣養出來的豬雞鴨口感是非常好的,不腥不臭,所以也是沒有必要放姜來壓味的,放姜了反而使得肉有辛辣味,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的,像家裏有小孩、老人的話,吃著不太好。

所以說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還是有壹定的道理的,不過現在很多人煮東西都少不了這三樣調料了,因為如果不放來壓味的話,真是太難吃了;鄉居小菜平時也自己煮東西吃,壹般不放蒜、韭菜、姜的,除非是那些肉類味道比較重,為了壓味才放的,像平時經常買羅非魚回來煮,就放油鹽煮,腥味好重哦,放涼後吃,聞著那味道更不想吃了,每次都要放蒜或者姜來壓味才行,不然就我勉強吃怕浪費,老公都不吃的,說太腥了。

農村俗語由農民生活實踐而生,更是由當時的 社會 背景而出。隨著時代的變更,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有時候會不認可壹些不通情達理的農村俗語。反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我來解釋壹下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意思。

意思是:煮魚的時候不放蒜。因為以前的農民很註重新鮮,而且經常能在農村小溪裏捕捉到魚,然後帶回家煮,這時候的魚是很有鮮味的,有魚香味。如果煮魚放蒜的話,大蒜刺激的味道就會改變魚的鮮味,會掩蓋魚的香味。所以,農民不建議煮魚的時候放蒜。以前農村生態環境好,魚肉都是很香鮮的,所以,煮魚時不用放什麽調味料,保留魚香鮮味,是非常好吃的。不像現在的魚魚腥味較重,有些魚還有很重的泥味。而且,現在人們做魚花式多,還有很多年輕人喜歡吃重口味的,比如:水煮魚、烤魚、酸辣魚、糖醋魚等,都會不同程度的放壹些蒜來調味。

意思是:煮牛肉的時候不放韭菜。韭菜含有粗纖維較多,不容易被人體消化,所以韭菜不易多吃。而煮牛肉不放韭菜的原因是,牛肉與韭菜同吃會熱氣,吃多了還會引起牙齦腫痛,口瘡。而且,韭菜有股特殊的香味,這股香味也容易影響牛肉的香味。但是,我們在煮豬肉的時候可以與韭菜同煮,因為韭菜中含有硫化物元素,它可以很好的讓我們吸收豬肉中的維生素B1。

意思是:煮豬肉的時候不要放姜,姜可以說是壹種很好的調味料,去腥效果特別好,但是又因為其味道刺激辛辣。所以,也有很多人不喜歡吃姜。而煮豬肉的時候不放姜,主要也是因為怕姜的味道蓋過了豬肉的香味,而且,姜作為調味料的主要功效是去腥,而豬肉是沒有什麽腥味,所以農民不建議煮豬肉的時候放味道較刺激的姜,但是可以放壹些蔥蒜。煮魚的時候放壹些姜,則是可以很好的去掉魚腥味,更好保留魚的香鮮味。

煮菜放什麽調味料,主要還是要看個人的口味。不過韭菜與牛肉相克,我們就不要讓它倆組合了。但是,對於“魚不蒜,肉不姜”就看個人口味習慣了。

農村確實流傳很多俗語,這些俗語本身從 社會 實踐中,用於指導實踐的話語。農村俗語最多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農事生產,二是農村生活。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自然關於吃飯、飲食的俗語也不少。題目中提到的“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實際上我們這邊並沒有這樣的說法,但是有“羊不姜,牛不韭”的說法,無論哪壹種,實際上表達的是食物本性的相克相生理論。

無論是大蒜,還是生姜,主要的作用在於去腥提鮮的作用,題目中提到的“魚不蒜、肉不姜”可以是出於保留食物本味的目的,使用這些本身味道較沖的調味品可以會蓋住原本的味道。 但是,現在做菜基本上已經沒有這兩點說法了,至少在我們自己的餐桌上,是沒有這個忌諱的。 無論是酸菜魚、剁椒魚頭、紅燒草魚等魚的菜品,裏面都會放蔥姜蒜,這似乎已經成為標配,而且為了去腥還會放料酒,按這個說法可能也是不能放的。同樣的道理,做肉類菜也是如此,生姜會出現在大多數的菜品中,本身生姜具有驅寒保暖、去腥提鮮的作用。 而現在所不存在的做法,也恰恰反映俗語需要與時俱進,不能墨守成規。

至於“ 牛不韭 ”確實有這樣的說法,意思就是牛肉和韭菜不能搭配,在《本草綱目》中有“牛肉合韭薤食,令人熱病,合生姜食損齒”的說法。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食物本源的因素,兩種性溫的食物放在壹起,容易導致虛火旺盛,增加上火的可能性。此外,我們回顧中國的八大菜系,基本找不到牛肉和韭菜搭配的菜,連百搭的餃子,只有牛肉白菜餡、韭菜餡的單獨分類餃子,沒有牛肉韭菜的餃子。而且,很多人不喜歡韭菜就在於韭菜的獨特味道,而牛肉本身具有壹定的膻味,妳可以想象壹下兩種中和在壹起是什麽感覺。這就是為什麽牛不韭的原因。

“羊不姜”就是說羊肉和生姜不能同時食用,這壹點的說法和上面提到的“肉不姜”有***通之處,但是有所差異。這裏面主要是由於兩者都是暖性食物,而生姜由具有驅寒保暖的作用,可以提升羊肉的暖性特性,加重食物本身的生暖作用,所有兩者不宜同時使用。尤其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食用這樣的食物無異於藥物,身體扛不住。另外,如果天氣幹燥、悶熱,體內本身肝火旺盛,更加不宜食用。

這句農村俗語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就是做魚的時候不放大蒜,吃牛肉的時候不放韭菜,煮豬肉的時候不要放姜,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我並不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裏,這個地方的口味非常的獨特,在我們當地壹般沒有這些講究。

作為壹個江西人,我們當地壹般口味也是比較重的,無辣不歡,如果沒有辣椒的話,基本上是吃不下飯的。而如果是湖南和四川等地區的話,可能更加的重口味。平時我們煮魚的話,壹般都是用來紅燒或者油煎。我個人覺得淡水魚如果不放大蒜和姜的話可能會覺得有壹點點腥。因此煮魚的時候必須要放的調料就是大蒜,姜還有辣椒是必不可少的。那麽與不順的意思就是說煮魚不放大蒜,這可能是有些地區不喜歡吃大蒜,才會這麽說的,畢竟大蒜作為壹種調料品,在生活當中和魚壹起烹飪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烹飪牛肉的時候,壹定不要放韭菜,當然我個人覺得這句話還是有壹定的道理的,只不過在有些地區可能不會這麽講究,而且北方的人特別喜歡吃牛肉韭菜水餃,所以兩者放在壹起可能並不會有什麽。但是我們知道牛肉是壹種熱性的食物,而韭菜更是壹種帶發的食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物。所以兩者放在壹起煮的話,可能很容易引起上火。所以吃牛肉的時候不要放韭菜,也是具備壹定的道理的。

這裏的肉主要是吃豬肉,其實豬肉的話雖然沒有牛肉和羊肉那麽重的獨特味道,但是如果在做紅燒肉的時候,我覺得放姜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個人覺得豬肉多多少少還是有壹點肉腥味的,放姜的話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去腥味。而且將作為壹種調味品,不僅可以去腥去寒,還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層次。所以我個人覺得煮豬肉的時候放姜,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只不過可能在有些地方做法會不壹樣。

所以這句農村俗語並不能說它沒有道理,也不能說它就是絕對的,只不過要完全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口味來決定。畢竟我國的國土這麽遼闊,每個地方的口味都是不壹樣的,因此兩種食物該不該放壹起?還是要看個人口味,大家覺得呢?

其實,這句話正確的說法是,牛不韭,羊不姜。而不是肉不姜。要知道,平時我們常說的肉通常是指豬肉,而豬肉烹飪時是放姜的。

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這話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法是指烹飪的要點,壹種說法是指動物的飲食習慣。

1:和烹飪有關的說法。

魚肉在烹飪過程中,紅燒魚和水煮魚的做法,有些人會加點蒜,這是因為個人飲食習慣和當地烹飪技巧的原因。而清蒸魚呢,是壹定不會有人當蒜頭的。

為了保持魚的鮮味,大家壹般只會在腌制時,放點料酒,在蒸魚時加點姜絲,而出鍋後加點香菜或者三絲。我是從來沒見過有人蒸魚時會加蒜頭壹起蒸的。蒜頭的味道會破壞掉清蒸魚的魚香味。

牛不韭。我們冬天時,喜歡吃牛肉煲,用來補補身子,和過口舌之福。牛肉是壹種比較燥熱的肉食。而韭菜呢也是壹種燥熱的食材。

當牛肉和韭菜,兩種屬性壹樣的,都是溫補的食材壹起煮著吃時,就容易導致人熱氣上升了,最後滋補過頭,反而不是好事。

羊不姜。羊肉呢,在冬天吃時,是壹種滋補身體,祛除體內寒氣的食材。我們知道,生姜不僅是調味品,還能驅寒保暖。平時我們因為風寒感冒了,喝點姜茶,睡壹覺就好了,就是這個道理。

當羊肉和姜這兩種同屬性的食材壹起煮著吃時,就會肝火旺盛,對身體反而沒有好處。

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其實指得就是我們平時烹飪食材,在食材和配料搭配時,要考慮到各種食材相克相生的道理。食材搭配錯了,不僅起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還會對身體不好,或者損害了食材的味道。

2:第二種說法,就是指這些動物是不吃某些植物的。

魚不蒜。我們知道,魚壹般都是吃浮遊生物,藻類植物,或者是壹些肉類小動物。因為魚的生活習性的問題,吃的都是水裏的東西。

而蒜因為氣味比較大,把蒜丟在魚缸裏,魚不僅不會吃蒜,還會因為蒜的奇怪氣味而煩躁不安。

牛不韭,羊不姜。牛羊是壹種食草動物,平時我們放牛羊時,只要把牛羊放到野外就可以了,它們會自己辨認那些草類是自己愛吃的,可以吃的。

像韭菜,可能是因為氣味的原因,牛是不喜歡吃的,甚至看到了就會掉頭離開。而姜呢,羊也是不會吃的。

所以,在動物的食譜裏,就有了牛不韭,羊不姜的說法。

總得來說,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這話,更偏向於說壹些烹飪食材的不可以隨意搭配的問題。當然了,動物們的飲食習慣也在這話裏體現了。

每壹道食物之所以能被稱之為 美食 ,不單單因為它顏色好看,而是因為它做法考究,搭配合理,營養均衡,這樣才能被稱為 美食 。每壹道 美食 都不應該被辜負。

咱們就拿做魚來說吧!做魚的話,主要講究的是鮮嫩。因為魚本來就屬於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不需要很復雜的烹飪,就能做出很美味的味道。如果操作得當,最終會是湯好喝,肉鮮嫩。但是壹定要記得,在做魚的過程中不能放蒜。蒜雖然是壹種調料,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同時還能消毒殺菌,但是它不適合放在魚這種食物裏。因為它會影響魚的鮮嫩和味道。同時也會影響魚湯的壹個口感。這就是魚不蒜的原因了。

下面說說牛肉,牛肉是壹種很常見的食材。做牛肉的過程中,主要講究的就是保持牛肉的原汁原味。因為牛肉比較粗糙,比較有嚼勁,吃多了會比較膩,可以搭配洋蔥,西蘭花,青菜來做。它們不但可以增加牛肉的口感,同時還能保持蔬菜的清新。切記做牛肉時不能搭配韭菜。因為韭菜這種食材,和牛肉壹樣,都屬於宣發性食物。不能同時烹飪,而且牛肉的話,比韭菜難熟,烹飪時間相差比較大。而且韭菜吃起來的話,很影響牛肉的口感。這樣的營養搭配,既不合理也不科學。這就是為什麽牛不韭的原因。

最後要說的就是肉類,肉類是我們最經常見到的壹種食材,也是比較好烹飪的壹種食材。在做肉的過程中,我們都習慣性放蔥,姜,蒜,幹椒等這些調料,來去掉肉本身的腥味,提升它的鮮味。這裏要特別提醒的是,壹定要註意用量。適可而止,用在這裏就特別的恰當。如果用的量多了,就會影響肉本身的味道,做出來的肉就不香了。所以做肉的時候,放壹點姜是可以的,多則不行,適得其反。這就是肉不姜的原因。

通過這些分析和解釋,妳應該能看出來。每壹道 美食 的出現都不是必然的。都是經過大廚們的細心推敲,合理搭配才會有最後的美味。其實做飯和做人壹樣,要想成為壹個成功者,優秀者,壹定要膽大心細,合理規劃,才能壹枝獨秀,成為人中龍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