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全真,正壹,茅山是啥關系啊,還有武當還是全真牛

全真,正壹,茅山是啥關系啊,還有武當還是全真牛

正壹道仍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壹道,因此茅山派是正壹派的壹個分支。 正壹道道教教派。或稱正壹教、正壹派。原為五鬥米道。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符箓派之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之兩大派。正壹道以《正壹經》為主要經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相傳張陵創教時,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壹新出道法”,又“授以正壹盟威之道,伐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悉承正壹之道”。張陵之子張衡於東漢“永壽二年襲教居陽平山,歲以經箓授弟子,克彰正壹之道”。傳說陵四代孫張盛徙居江西龍虎山後,為道教之龍虎宗,尊張陵為“正壹天師”。唐宋崇道,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提舉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箓,兼禦前諸宮觀教門事,龍虎山正壹天師遂為各道派之首;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壹教主,主領三山符箓”,正壹道以張天師為道首。 正壹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壹道士,壹部分在宮觀裏活動,也有壹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壹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壹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全真道道教教派。始創於中國金代初年 。創始人王喆( 1112 ~1170),號重陽子,陜西鹹陽人。出身地方豪門,早年曾應金朝武舉,為小吏,後辭職還家。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甘河鎮遇仙,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壹、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 。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合壹,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壹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還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展。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朝見成吉思汗,大得賞識。賜給金虎牌、璽書,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後駐長春觀(今北京白雲觀 ),開壇說戒,弟子四出建立宮觀,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極盛 。其後雖因與佛教辯論失敗而受打擊,但在整個元代全真道壹直保持發展勢頭。當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元朝統壹江南後,南宗與全真道(北宗)合並 , ***尊東華帝君 、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下設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並後仍稱全真道,為封建社會後期道教主要宗派之壹。全真道內部又分化出壹些小派別,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壹派,其中邱處機所傳全真龍門派勢力最強。明代朝廷重視正壹道,全真道勢力相對削弱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頓教門,曾壹度復興全真龍門派,但終難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漸衰落的總趨勢..全真派和正壹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壹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壹個明顯差異是,正壹派弟子須經過授箓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