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先秦散文·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原文鑒賞

長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過之②,使子路問津焉③。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④?”

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

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⑤,而誰以易之⑥?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⑦,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⑧。

子路行以告⑨。

夫子憮然曰⑩:“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1)?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註釋 ①長沮、桀溺:人名,當時的兩個隱士。耦:古代耕田的壹種方法,當為兩人各扶壹梨並肩而耕。 ②過之:路過這裏。③津:渡口。 ④執輿者:趕車的人。本來子路趕車,子路去問路,暫由孔子趕車,故此指孔子。 ⑤滔滔:本意形容水勢盛大、彌漫而四處流溢的樣子,這裏比喻社會紛亂。 ⑥易:改變。 ⑦辟:同“避”;人:指當道壞人。“辟人之士”指孔子。 ⑧耰(you音憂):播種後以土覆蓋種子,以防晾曬鳥啄。輟:停止。 ⑨行:回來。 ⑩憮(wu音舞)然:悵惘失意的樣子。 (11)斯人:指長沮、桀溺。

今譯 長沮、桀溺兩人並肩耕田,孔子從這裏路過,叫子路去問哪裏有渡口。長沮問子路說:“那位駕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答:“是的。”長沮說:“他早就知道渡口在什麽地方了。”子路又去問桀溺。桀溺說:“您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又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子路說:“是。”桀溺說:“天下到處象洪水壹樣紛亂,又有誰能改革它呢?妳與其跟隨孔丘這種躲避壞人的人,怕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逃避整個社會的人更好吧?”說完仍然不停地耕作。子路回來把長沮、桀溺的話告訴給孔子。孔子失望地說:“我們不能和鳥獸合群***處,但我們不是長沮、桀溺的學生,又怎能不和人群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同妳們壹道從事改革了。”

集評 清·方存之《論文章本原》:“記二人傲倪、孤高如畫。末記孔子壹嘆,深情至論,而又不涉理趣腐語。……二人壹譏孔子為知津,壹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語意妙極。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津也。”

清·於光華《論語集益》:“桀溺饒舌,何如長沮語簡味長,為可思也。煙水中人品,亦自有高下。”“言語委折,似覺近情,此心獨苦。”

總案 本文選自《論語·微子》,是壹段較富文學性的文字。文中寫孔子和學生子路周遊列國途中,遇到兩位隱士長沮和桀溺。孔子使子路向對方問路。隱士冷言相待,於是在隱者和子路之間便展開了壹段情味雋永的對話。

子路首先向長沮打聽渡口,這個“渡口”本身就很有象征意味。所以長沮在得知問路者是孔子弟子時,便在“渡口”上借題發揮,大作引申文章。結論是,孔子積極參予政治改革,到處奔波以宣傳自己的救世主張,孔子理應是最清楚“渡口”在什麽地方的人。這就從側面形象地對孔子企圖救世的舉動表示了反對。此後,當子路以同樣的問題“問於桀溺”的時候,桀溺又從現實實際出發,直截了當地規勸子路“從辟人之士”是毫無前途的,只有“從辟世之士”、壹同做隱者才是唯壹的出路。這恰恰是孔子所不願做的,但又不得不承認這確實道出了自己的心病。所以結尾處孔子憮然言之的壹段話正明白地流露出了這種兩難的心境。

全文以對話方式構成,雙方的對話語言不僅簡潔富有韻味,而且通過對話,人物口吻畢肖,神情形態也畢現於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