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家皇後的禦船以頤和園昆明湖為中心,其東南從壹休橋直接連接到西直門的弘毅廳。長河成為連接北京與西郊各景點的皇家水路,包括弘毅殿、五塔寺、圭峰殿、長觀樓、紫竹院宮、廣元門、滿居集、麥莊橋、長春橋、任光宮、頤和園、玉泉山等。
1860年,長河兩岸的樹林全部被英法侵略者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慈禧乘龍舟過長河,見海岸壹片廢墟。她命醇親王奕譞整理長河兩岸,從西直門的弘毅殿到頤和園昆明湖南端的秀歧橋南閘,每兩尺種兩棵楊樹,中間種壹棵桃樹,綿延十余裏,宛如兩條翡翠龍在夏虹的雲霧中翻滾,楊柳盛開。
弘毅館位於西直門外的高橋北。它建在橋邊,所以被命名為弘毅音樂廳。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的生母——重慶太後迎來了六十大壽。慈禧太後為了防止陸路受涼,從長春園坐暖冰床沿長河冰道到達高梁橋,再轉乘萬壽大轎入城。樂山花園建於明朝。原東宮門為如意門,萬壽大轎無法通行。於是乾隆下令拆除東宮大門,重建弘毅殿。從此,弘毅殿成為清朝皇室穿梭於西郊園林和皇宮之間的皇家碼頭。
《孫》舊聞考辨:“弘毅殿西側,名樂山園,三門,朝北...樂山花園,皇帝寫了壹本書。這裏曾經是康親王園的亭子,已經頹廢很久了。乾隆十二年重修,其上遊與昆明湖相連,為龍巖必經之路。”
樂山園原為明代城郊皇家園林。明朝末年,這裏被壹些宦官作為私有財產占有。清初封於官地,後賜與康親王(即禮部代善親王)。乾隆十三年(1748),被清廷收回,重新修繕,仍名“樂山園”。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批準農工商部的邀請,在樂山園、濟源園(又稱“三陂子園”)和光山寺、惠安寺的舊址上修建“農場試驗田”。因其交通便利,是首都第壹個具有公園性質的集動植物於壹體的農業試驗田。因此,在它運營之初,人流不斷,非常熱鬧,甚至慈禧和光緒兩次來公園觀看。
農業試驗田分為農業種植園、植物園和萬盛園三部分,其中萬盛園是今天北京動物園的前身,於4月1955正式命名為北京動物園。
五塔寺位於長河北岸,與北京動物園後門隔江相望。《孫舊聞考證》記載:“樂山園西,徐悅大正覺寺五殿,後為金剛塔,塔後五殿,塔院東為行殿。”
五塔寺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當時印度高僧班智到達北京,向皇帝進貢了五尊金佛,以及佛陀為迎接牟尼而建造的全剛性王座塔的模型。永樂皇帝喜出望外,封他為“大佛爺”,賜金印壹枚,建殿供其居住,取名“真覺寺”。
成化二年(1466),明憲宗“閱善果未完”,著手在真覺寺按盤帝塔入模修建金剛寶座塔,成化九年(1473)完工,石雕精美,名聞遐邇。自此,真覺寺形成了以金剛寶座塔為中心,前有牌坊、山門、天王殿、前殿,後有中殿、後殿;東邊是皇宮,西邊是唐憲宗出生和安葬的塔。
清代,為避諱雍正帝和胤禛,真覺寺改名為真覺寺。因金剛寶座塔為方形塔,有五座塔,故又稱五塔寺。清乾隆年間,因武塔寺位於高良橋至長春園的禦水河畔,曾兩次修繕。從此,五塔寺不僅是京西的誦經聚集地,也成為乾隆為重慶太後祝壽的八大重要場所之壹。
廣元門建於元二十六年(1289),元世祖忽必烈。當時廣元門還是壹座不能使用的門橋,大型船只無法通行。明萬歷年間已改建為水閘橋,為梁式水閘橋。清代頻繁修繕,是明清皇室穿越長河遊覽長春園時換船的地方。
明代姜異魁寫的《長安客家話》中寫道:“出真覺寺,沿河五裏,玉紅臥,以朱蘭為廣元門,俗稱鬥夫門。從西湖分流到東部是不夠的。早上遊的話,河道堵了,龍舟可行。元熙植柳多,有花束,雲遮溪,龍舟所在。"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寵信博皇後,仿蘇州城門外“蘆葦深處”的水鄉風光,在廣元門旁的壹大片沙灘上修築太湖石,遍地種植蘆葦,取名“蘆花渡”,俗稱“小蘇州蘆葦”。旁邊的龍王廟改建成“紫竹佛寺”,供奉觀音大師;紫竹院西側還修建了壹座宮殿,作為乾隆陪重慶太後去滿居集的住所。
根據張的《滿堂紅》碑文記載,滿堂紅建於萬歷五年(1577),由出資興建。位於廣元門西側,與紫竹院隔江相望。明代的曼居吉是壹座以祈福皇室為使命,以崇佛、崇佛為主,兼顧生產的皇家寺廟,緊緊圍繞崇佛、崇佛、崇禱、寺廟生產等主題組織建築功能和布局。
到了清代,滿居寺仍然保持著向皇室供奉禮物的功能,但此時的滿居寺已經發展成為集宮廷、觀光、園林、佛教、修行、民俗等活動為壹體的皇家寺廟。滿居集正好在故宮和長春園的中途,是長河和海澱禦道水陸轉換的交匯點。
從皇宮或長春園出發,在日本和中國的中間。無論是在宮中歇息,還是乘船換馬,其應有的格局和規模,在接待皇帝的車隊時都特別方便。於是,在往返西郊的過程中,曼菊吉被委以重任,受到重用,寺廟也進行了整修。
光緒年間,慈禧每日往返頤和園的交通工具早已由原來的人力船改為“鵬日”號和“恒春”號兩艘小汽船,壹小時內從義洪堂到頤和園的水路距離為11 km。遊行的速度更快了,遊行的目的地和路線也發生了變化,曼珠吉作為水陸樞紐的作用已經淡化。
盡管如此,慈禧並沒有因為追求效率而忽視曼菊吉的特殊意義,而是對這座承載著李太後和慈禧太後女性傳奇的寺廟充滿了向往。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華誕慶典期間,出於對重慶慈禧太後慶典的模仿,慈禧再次對曼菊吉進行了改擴建。
從曼珠吉繼續往上,妳可以看到壹座橫跨長河的橋。“橋下清水波光粼粼,岸邊漁重”,被稱為“長春漁”——長春橋,京西八景之壹。
繼續上頤和園南如意碼頭。碼頭和壹休大橋隔著頤和園的大門面對面。公園裏的壹休橋位於昆明湖南端和長河的交匯處。是連接東西堤、長河和昆明湖的水陸交通大動脈。它被稱為昆明湖第壹橋。壹休大橋的橋體采用了與西遞戴宇大橋相同的高拱單孔,便於朝廷船只的順利通行。
從長春大橋到壹休大橋,進入浩瀚的昆明湖,整個“慈溪水道”進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