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詩經》以來中國古代、近代文學之精品, 其中“江”“河”出現甚多, 專指“長江”“黃河”者有之, 泛指壹般河流者有之。本文對“江”、“河”的特指意義及其泛指演變過程進行討論。
關鍵詞:江 河 漢字字義
“江”“河”這兩個詞運用非常廣泛, 現在人們常用它們來記錄很多的水名。用“江”的如:長江、湘江、烏江、漓江、麗江、金沙江、桃花江、松花江、黑龍江等等。用“河”的如:黃河、渭河、涇河、淮河、汾河、洛河、黑河等等。那麽“江”“河”本義到底指什麽, 它們有什麽區別, 為什麽如此命名呢?
“江”、“河”對文同義。《莊子·則陽》:“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後漢書·西域傳論》:“川河領漳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三國誌·吳書·甘寧傳》:“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晉郭璞《江賦》:“孝川讀而妙觀,實莫著於江河。”[註釋:
[1] 黃金貴,《水·瀆·江·河·川詞義辨析》,湖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1]
“江”、“河”在上古是指我國橫貫東西、註於海的兩條最大河流的專稱;後也作河流的通稱,可以泛指,也可附著於河流專名後,但並非如今有些辭書所言是“大河流通稱”。
江
《說文解字·水部》:“江,江水,出蜀之渝檄外山,入海。”[[2]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2]這裏的“江”即長江的專名。古代壹直以為長江發源於崛山。《書·禹貢》:“山民山道(導)江,東別為沱。”今己勘明,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沱沱河是它的正源。
《說文解字》所述,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江源的認識。先秦文獻中,與“河”壹樣,也作此大河流的專稱。秦以後,仍有作為專名者。《史記·周本紀》:“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3]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3]南北朝時所謂“江左”、“江右”分別指長江下遊之東、南、西、北。南朝梁江淹(《匕伐詔》:“某官控江右之銳,絡蜂繼進。”《南齊書·王儉傳》:“儉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諸“江”均指長江。
“江”引申用法早見。在先秦,“江”也可指稱長江的支流,進而又作為南方河流的通稱。《書·禹貢》:“九江孔殷。”孔傳:“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孔穎達疏:“傳以江是此水大名,九江謂大江分而為九,猶大河分為九河。……然則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或從江分出,或從外合來。”杜甫《恨別》詩:“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此“江”指錦江。綜觀南方的河流,大至雅碧江、金沙江、山民江、嘉陵江、烏江、贛江等長江主要支流,小至貫繞鄉鎮的小河派,壹般稱“江”而罕稱“河”。蓋因後來“河”在口語中詞義擴大成為所有河流的總稱,而人們習慣上又以為江大河小,故以其小於遠近江者或稱為“河”[[4] 李小平,《我國河流名稱變遷的規律及成因》,雲夢學刊,2005年第4期。][4]。
河
《說文解字·水部》:“河,河水,出(郭)煌塞外昆侖山,發原註海。”“河”,作為專名,已見於甲骨文。如“涉河”(《鐵六0二》),“涉於河東”(《合二三》),其“河”指黃河[[5] 韓鑒堂,《圖說殷墟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5]。《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四河並舉,“河”必為專名。“黃河”之名後出,因泥沙多而水呈黃色,故名,漢代已見。《漢書·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但此時尚未定稱。《史記》、《漢書》和其它漢代文獻猶多稱“河”。《史記·樂毅列傳》:“遂破騎劫於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黃河故道正在古燕地。《漢書·東方朔傳》:“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河渭”,黃河、渭河。《淮南子·齊俗訓》:“道德之論,譬猶日月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指。”下至南朝梁江淹《被黝為吳興令辭箋詣建平王》:“灌以河漢之疏,曝以秋陽之景。”宋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河嶽”,黃河與五嶽。乃至今稱“河套”、“河西走廊”之類,均是承古而用其專稱義。
“河”雖壹直可作專名,但其引申用法也早有。先秦己可指黃河的支流,進而又作為北方河流的通稱。於此前人早有所見。明方以智曰:“凡水在嶺南者,南行,通名曰江;水在嶺北者,北行,通名曰河。朱子釋河,亦曰北方流水之通名。”(《通雅·地輿·方域》)其“嶺”指秦嶺。其實,當以長江分南北,蓋古人以為凡是江淮以北之中原(即“中國”)的河流均屬於“河”的水系。於是“河”之為河流通稱,用來指稱黃河支流與北方的河流。
可見,自先秦開始,對“江”、“河”的使用已經廣泛化,其意義也不再僅限於指代長江與黃河。而其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原因之壹,是國家統治區域的擴大,統治階級可以對其管轄範圍內的地域名稱進行更好的統計與管理。而“江”“河”由特指向泛指的演變,也能夠表現出漢字字義適應時代而變化的顯著特征。
註釋:
[1] 黃金貴,《水·瀆·江·河·川詞義辨析》,湖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2]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3]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 李小平,《我國河流名稱變遷的規律及成因》,雲夢學刊,2005年第4期。
[5] 韓鑒堂,《圖說殷墟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