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4年,這年戴震十歲。
少:年少。
能言:說話。
蓋:這裏指推測。
蘊蓄:蘊藏,積蓄。
就傅:跟隨老師。
言:說話。
休:停
塾:私塾,指自家內設的學校。
何以:“以何”,憑什麽。
述:記述。
門人:學生。
應: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離。
幾何:多少。
幾:差不多。
然則:既然這樣,那麽。
無以:沒有什麽可以拿來…
此非常兒也:這不是壹個平常的孩子。
為:是
非常:不尋常
日:每天
去:距離
乃:才。
段玉裁(1735—1815),中國清代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市人。生於雍正十三年,卒於嘉慶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鄉試,入都會試,屢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後又為四川富順、南溪和巫山知縣。經10年,稱疾告歸鄉裏。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據學家,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今屬屯溪)人。進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職。在哲學上,他認為物質的氣是宇宙本原,陰陽、五行、道都是物質性的氣。認為理是事物的條理,是事物的規律,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氣中”。他還認為宇宙是氣化流行的總過程,“天地之氣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是“天地之化”,通過耳目鼻口之官接觸外物,心就能發現外物的規則,致知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考察研究,只有經過觀察和分析,才能認識事物的道理。
他還提出“光照說”,認為心之認識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遠,這實質上是壹種樸素直觀的反映論。在倫理思想方面,認為人“有欲、有情、有知”,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為人”。他主張要區別欲與私的界限,認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滿足,而不能只“存理滅欲”。他還提出“以情潔情”的主張,反對道學家的偽善,“以理殺人”。壹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學、天文、地理、聲韻、訓詁、考據、哲學等多方面內容。有《戴震文集》(中華書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壹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記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1.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日數千言不肯休(每天)(2)相去幾何時矣(距離)(3)師無以應(回答)(4)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是)(代詞,代曾子思想)(5)是年(這)
2.用現代文寫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既然這樣朱文公怎麽知道這些?[1]
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
跟隨老師讀書,看壹遍就能背下來,每天背幾千字不肯停下來。
3.讀了上文,妳認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勤學好問 善於思考 踴躍質疑
4.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也會時常遇到壹些困惑?妳嘗到過懷疑的甜頭嗎?請簡要談談這方面的經歷。
5.寫出兩則關於學貴有疑的名言。
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陳獻章
不懷疑不能見真理。 ——李四光
6.有什麽啟發?
應學習戴震勤於思考問題的精神
敢於疑問,敢於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