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的分裂也是彗星演化過程中的壹個重要現象。這種現象雖不多見,但也有幾例。
我國古籍中對這壹現象已有記載,《新唐書?天文誌》中有:“唐昭宗乾寧三年十月有客星三,壹大二小,在虛、危間,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門。經三日而二小星先沒,其大星沒虛、危”。乾寧三年即公元8跖年。古書中的“客星”有時指的是新星(原來看不到,突然爆發而變亮的恒星,能被看到了,叫新星),有時指的是彗星,這裏指的是彗星。虛、危是我國古代的星座名稱,相當於西洋星座的寶瓶座和飛馬座的壹部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公元896年,有壹顆大彗星和兩顆小彗星出現在寶瓶座和飛馬座,壹起向東移動,它們之間有時近些,有時遠些,看起來好像在打架壹樣,隔了3天,兩顆小的先看不見了,隨後大的也在寶瓶座消失了。這應是壹顆彗星的分裂,只是在分裂前較暗,沒有被看到。
希臘歷史學家也記載過公元前372年冬季的壹次彗星分裂。而近代記載彗星分裂最有趣的壹次是比拉彗星的分裂。這顆彗星在1772年3月8日和1805年11月9日都被觀測到了,但沒有註意到這兩次的出現是同壹顆彗星。1826年2月Z7日它又出現了,奧地利的天文愛好者比拉發現了它,因而叫做比拉彗星,它的周期是6.6年。將地球、木星和土星對比拉彗星的攝動計算進去以後,算出它應在1832年11月26日過日點,結果它比計算的時間早12小時。再壹次回歸應在1839年,但這次的視位置離太陽太近,沒有觀測到它。1846年2月11日比拉彗星再次過近日點,而在1845年11月已可以看到了,發現彗核有兩個突出部分。1846年1月,它與太陽相距4.7天文單位時,出現了異常,比拉彗星分裂成兩顆。分出的部分最初又小又暗,不久越來越亮,這兩顆彗星都有各自的彗核和彗發。它們之間的距離慢慢加大,到2月10日,相距為240萬千米。比拉彗星的分裂曾轟動壹時。1859年回歸時,也因視位置離太陽太近,沒有觀測到,只好等1865年的回歸了。到了1865年,很多天文臺做了觀測準備,事先把它的位置計算得很精確,可惜到時並沒有看到它的蹤跡,而且從此以後再也見不到它了。1872年11月27日,地球正好穿過原比拉彗星的軌道,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天空出現壹陣燦爛的流星雨,像節日焰火壹樣,極為壯觀。流星雨從這天的19時開始到第二天早晨才停止,極盛時在21時。有人估計,流星總數在16萬顆左右。流星雨的輻射點在仙女府了星附近。
這壹陣流星雨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是因為比拉彗星已經碎裂了,無數的碎粒沿軌道散布開來,當地球穿過比拉彗星軌道時,碎粒進入地球大氣層,形成了流星雨。自1846年比拉彗星分裂以後,壹部分碎粒分布在原來彗頭位置的前後。1885年11月27日,地球又經過了比拉彗星的軌,道,流星雨又發生了,5個小時內有4萬顆流星出現。
根據觀測記錄,在1798年、1830年、1838年仙女座已出現過小規模的流星雨,可知在比拉彗星前5億千米處已分布有碎粒了;由1872年仙女座出現的流星雨可知在比拉彗星後3億千米處也分布有碎粒。即碎粒沿彗星軌道分布約有8億千米。可知比拉彗星是逐步碎裂的,在彗核分裂前就已經有碎粒分布在軌道上了。
從1885年以後,沒有再看到較大的仙女座流星雨,但每年11月27日,總有壹些流星從仙女座射出,而且逐年變弱,由此可推知比拉彗星的碎粒是逐漸地、均勻地散布在軌道上了,這些碎粒也可以說是彗星死亡後殘存的屍骨吧!
布羅爾森彗星(18681)在1868年5月14日出現4個慧核,它的周期是5.4年,自1879年後就沒有看見過它,可能像比拉彗星壹樣,碎裂了。18601彗星在1860年2月27日,在主體彗星後面跟隨著壹個暗的氣團,3月11日主彗星分裂成兩個,只能觀測3天,3月14日以後,就不能觀測了。因為它的軌道是拋物線,以後的情況就不知道了。布魯克斯彗星(1898V)曾分裂為5個。沃特南彗星(1957Ⅵ)在1957年5月1日出現兩個彗核,主彗核與第二彗核的亮度分別為13等和16等,角距為8″.5,到1959年中,角距增大的30″,亮度分別為19等和20等。1945年,南非天文學家蒂道發現1顆短周期彗星,公轉周期為5.18年,後來去向不明。1982年2月5日,澳大利亞的哈特萊發現了兩顆彗星,1982b和1982c。它們之間的角距不到1°,移動方向平行,其軌道與蒂道發現的那顆極相似,哈特萊認為這兩顆就是蒂道發現的那顆分裂的,但不知什麽時候分裂的。彗星分裂後,移動方向平行,這種現象十分罕見。
相比之下,掠日彗星要比其他彗星容易分裂,因它們的近日點離太陽太近。太陽給它們潮汐力太大,促使彗核分裂。如1965Ⅷ彗星,在1965年10月20日過近日點,兩星期後分裂成3個彗星。
彗星的分裂,開始時分裂成幾個,以後分裂的塊數越來越多,成為碎粒。這些碎粒逐漸分布在軌道上,這時它就不再是彗星了,也可以說它“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