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筆九尾狐畫法介紹如下:
第壹步:畫出九尾狐的頭部線條。
第二步:畫出九尾狐胸前的毛發和前面的兩條腿
第三步:勾勒出九尾狐的身體和後面的兩條腿。第四步:在九尾狐身後畫出多條尾巴。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經常以“狐貍精”的形象,出現在各種影視及遊戲作品中。
《山海經》記載了青丘與九尾狐,九尾狐簡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征王者興,在很多的古籍中被提及。有學者認為《山海經》“青丘國”及“九尾狐”形象出於“東方青龍”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時遇“塗山氏女”與“九尾白狐”的傳說,是禹“治水”始於“箕尾”之間的曲折傳承。
《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壹曰在朝陽北。(青丘國在北邊,這裏的狐貍有四只腳和九只尾巴,壹說在朝陽北)”;《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有壹個青丘國,有九只尾巴的狐貍)”;《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又東三百裏,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郭璞註《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雲:“太平則出而為瑞。”;《太平寰宇記》和《元和郡縣誌》記載:“舊傳初置縣在濮水南,常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離狐。
(以前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縣址設在濮水的南邊,經常有神狐在這裏做洞穴,於是遷址到了濮水的北邊,所以說是離開的狐貍)”《竹書紀年》記載:“柏杼子征於東海及王壽,得壹狐九尾。(夏朝的君主杼東征,抵達東海及王壽,得到壹只九尾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