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山珍,芳名千裏”這是古代文人對黎平古邑文化的贊嘆。黎平古城,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黎平為龍標縣治地,時稱五腦寨,始興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稱黎平。北宋巡撫副使龍禹官和丞相司馬光上書神宗皇帝:“蠻地古州(駐地今黎平羅裏)山珍物豐。蠻民聚黨作亂。”神宗下令攻打土 黎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張)酋楊承磊。禹官統宋軍在黎平城不遠的侗寨槍殺千人後,把這個寨子改稱“平越寨”。這是黎平特產和兵燹較早的記載,也是黔東南至宋代以來重要的文字資料之壹。黎平,雅名黎陽,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宋代以來,壹直是軍事戰略要地,征戰不息。明代,吳勉率20萬農民起義軍攻占古州(今黎平羅裏)、靖州壹帶,朝廷命楚王朱楨、湯和率兵圍剿,戰爭長達10年之久。明永樂十壹年(1413年)設黎平府,轄五開衛等14個長官司。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紅軍長征到貴州第壹個縣城黎平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在這裏召開了“黎平會議”,確立了紅軍長征北上進軍的軍事戰略路線。這裏幾經戰火摧殘,但眾多的文物古跡依在。如:東城門洞、南城門洞等古城墻;二郎坡、馬家巷、雙井街等明清時期民宅建築;湖廣會館、胡榮順商號、九如堂等清初的商業古建;何公祠、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萬坪古戰場等宗教軍事古跡。 河流井水是壹個城市的靈氣,文化是壹個城市的靈魂。黎平古城,南有南泉山脈環繞,北有北門山脈圍攏,形成上至五開下至羅團,長寬分別十公裏三公裏的船形盆地。城中有清澈見底的龍溪河(現稱福祿河)沿北門山腳流下清水江。城內還有五座連綿的五腦山,形成五開回龍。讓人稱奇的是:先人依五腦地形,運用易經、星宿、天幹地支、地理學,進行推算布局,開鑿“九八”七十二眼井,眼井布局形象成壹幅巨大的羅漢圖。明清時期,黎平出進士30名,舉人236人。有明代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何騰蛟、亞中大夫前吏部尚書梅友月、朱萬年等人。 作為唐代龍標縣治地的黎平,從古籍文獻上也可讀到稱贊黎平山水文化的壹些史詩。王昌齡貶謫龍標縣尉後,天寶年間(742年)在龍溪惜別好友時,寫下《送崔參軍往龍溪》:“龍溪只在龍標上,秋山孤月兩相向。”明萬歷二十七年秋天,時任南京大理評事的龍起雷,從南京回黎平,徙步龍溪賦詩《祭王昌齡》:“龍標天遠接龍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年羈魂應不怨,詩荒開遍夜郎西。”這寥寥的幾句,卻道出了黎平優美的地理特點,也表達了他對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無比同情和贊頌其傳播漢文化的精神。 黎平古城,是東下湖廣,西上雲貴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兩大河流的分水嶺重地。這裏盛產杉木、木耳、山藥材、牛皮等,為歷代商賈雲集之地,市場相當繁榮,有小南京的雅稱。清代中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客商在黎平建立商會。現存清代嘉慶湖廣會館,建築面積3480多平方米,僅禹王宮內就懸掛有“探花及第”、“狀元及第”等各種扁牌題詞80多件。木材方面,保存有5000多年前的陰沈木。“日有千人拱手,夜亮萬盞明燈。”就是當年黎平古城繁榮的盛況。當地居民為繁榮經濟,常年把山區的茶油、核桃、香菇、天麻、杜仲等山珍藥材,由水路運往清水江,下洞庭,到上海,故而讓黎平古城壹直享譽上海等大都市。自宋代以來,“黎平山珍,芳名千裏”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