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o guān
2 概述小關為經穴別名,即陰交穴[1]。出《針灸學》(南京)。《針灸甲乙經》作少關[1]。
穴位 陰交 漢語拼音 Yinjiao 羅馬拼音 Yinchiao 美國英譯名 Cross of Yin 各國
代
號 中國 CV7 日本 7 法
國 莫蘭特氏 VC7 富耶氏 VC7 德國 KG7 英國 Cv7 美國 Co7
陰交為經穴名(Yīnjiāo CV7,RN7)[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少關(《針灸甲乙經》),小關(《針灸學》(南京)),橫戶(《針灸甲乙經》)。屬任脈[3][2]。陰交是任脈、沖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3][2]。陰為陽之對,交即交會,此穴在臍下1寸,為任脈、沖脈和足少陰脈交會處,故名陰交[2]。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小兒囟陷,腰膝拘攣,腹痛,水腫,月經不調,腸鳴,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奔豚,鼻衄,產後血暈,下引陰中,不得小便,陰汗濕癢,現代又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臍周疼痛,痛經,腸梗阻,腸炎,睪丸神經痛等。
3 陰交穴的別名
少關(《針灸甲乙經》)
小關(《針灸學》(南京))
橫戶(《針灸甲乙經》)
4 出處《針灸甲乙經》:陰交,壹名少關,壹名橫戶,在臍下壹寸,任脈氣沖之會。
5 穴名解陰為陽之對,交即交會,此穴在臍下1寸,為任脈、沖脈和足少陰脈交會處,故名陰交[2]。
陰,指陰陽與陰經。交,指交會與交接。道家丹田、命門之處不壹:《黃庭中景經》謂“臍下壹寸名丹田”,李註:“下丹田名利機,壹名精露,壹名交陰,壹名命門,三焦右府之命也。”陰交似為從交陰轉變而來。此穴為沖任腎三經之交會也。沖脈循足少陰上行,至本穴相平處,由任脈交叉互過,仍循腎脈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沖貫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 *** 發,男子至口而髭癓須生。因沖任腎三脈俱屬陰經,腹亦屬陰,至此陰陽之氣已相交接矣,故名陰交。又交者,聚也。三脈聚而交會也。其所治癥,統此三脈之在腹部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過深。[4]
6 特異性陰交是任脈、沖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3][2]。
陰交是任脈、督脈的交會穴[5]
7 所屬部位下腹[6]
8 小關穴的定位標準定位:陰交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7]。
陰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處[2]。仰臥取穴[2]。
陰交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寸[3]。
陰交穴在任脈的位置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臟)
9 小關穴的取法在臍下1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陰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處[2]。仰臥取穴[2]。
仰臥位,於臍中與石門穴的連線之中點處取穴;或於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連線的上1/5與下4/5的交點處,腹白線上取穴[8]。
10 小關穴穴位解剖陰交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壹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壹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9]。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布;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9]。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3]。
11 小關穴的功效與作用陰交穴具有調經固帶、利水消腫的功效。
陰交穴有調經血、溫下元作用[2]。
陰交穴有調經固帶、利水消腫之功[4]。其所治癥,統此三脈之在腹部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過深[4]。
12 小關穴主治病證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小兒囟陷,腰膝拘攣,腹痛,水腫,月經不調,腸鳴,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奔豚,鼻衄,產後血暈,下引陰中,不得小便,陰汗濕癢,現代又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臍周疼痛,痛經,腸梗阻,腸炎,睪丸神經痛等。
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及小兒囟陷、腰膝拘攣等[2]。
陰交穴主治腹痛、疝氣、水腫、月經不調、帶下[10]。
陰交穴主治腸鳴,腹痛,泄瀉;月經不調,帶下,血崩,陰癢,不孕,惡露不盡;小便不利;水腫,少腹脹滿,奔豚,鼻衄,腰膝拘攣,疝氣[8]。
現代又多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疝氣、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等[2]。
陰交穴主治臍周疼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產後血暈,疝氣,水腫;以及腸梗阻,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等[3]。
治腹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泄瀉,奔豚,繞臍冷痛,疝氣,陰汗濕癢,血崩,惡露不止,鼻出血,腸炎,睪丸神經痛,子宮內膜炎。
13 刺灸法陰交宜灸不宜針[4]。
13.1 刺法直刺0.5~1寸[2][8][2],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臍部[8]。
向下斜刺1~1.5寸,針感可放射到外生殖器[8]。
直刺1~1.5寸[3]。
直刺1~2寸[10]。
註意:孕婦慎用[2][8]。
13.2 灸法可灸[2][10][8]。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3]。
強身保健可用溫和灸至皮膚溫熱舒適[8]。
14 小關穴的配伍陰交穴配曲泉、照海治疝氣小腹痛[2]。
陰交穴配腎俞、三陰交、三焦俞治泌尿生殖系統疾患[2]。
陰交穴配蠡溝治陰癢[2]。
陰交配湧泉,有行水通淋的作用,主治小腸氣撮痛連臍,小便淋瀝不盡。
陰交配石門,有通經活血的作用,主治崩中漏下,小腹硬痛。
陰交配行間,有養陰清熱,行氣化濕的作用,主治痞氣,腸鳴腹痛。
陰交配子宮、三陰交、氣海,治崩漏[8]。
陰交配石門、委陽,治小腹堅痛、小便難[8]。
陰交配百蟲窩,治繞臍痛[8]。
陰交配天樞,治腹脹[8]。
陰交配陽池、三陰交,治血暈[8]。
15 文獻摘要《難經·三十壹難》: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壹寸。
《針灸甲乙經》:奔豚上腹膜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陰交主之。水脹,水氣行皮中,陰交主之。陰疝引睪,陰交主之。舌縱涎下,煩悶,陰谷主之。女子手腳拘攣,腹滿,疝,月水不通,乳余疾,絕子,陰癢,陰交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臍下療痛,寒疝引少腹痛,腰膝拘攣,腹滿,女子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可灸壹百壯止。
《針灸大成》:主氣痛如刀絞,腹膜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奔豚上腹,小兒陷囟。
《席弘賦》: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再遲。
《外臺秘要》:任脈、沖脈、足少陰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