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才華橫溢這是事實,在在近代史上有他的壹席之地,當然在裏面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褒義的是他的才華,貶義的是他的人品,不管是褒義還是貶義都可以讓他留名千古,當然現代人更多的都是議論他不好的那壹面,先不說他的生活作風問題,最多的就是說他在考古上對帝陵發掘造成的損失上面。
畢竟定陵的發掘他的確是主要提倡者和參與人之壹,在對定陵的發掘中造成的文物的損壞,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技術和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這群人為了壹己私欲而無視風險,最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其實他們挖定陵只是練手,並不是真正的想動定陵,而是想挖明成祖朱棣的墳墓,目的是想找永樂大典。
這些人作為文人對古籍字畫這些有著不可抵擋的興趣,越是有名的越是想親眼目睹,永樂大典是壹個,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也是壹個,當時不只是想挖長陵,他們這群人還打算挖武則天夫婦的乾陵,甚至連秦始皇陵都有開挖的打算,在定陵上的嚴重損失讓國家全面禁止了主動開挖帝陵的決定。
也就是這個決定讓郭沫若直到死的那壹天都還非常的遺憾和不甘心,曾經多次想找理由開挖帝陵,甚至連帝陵建在地震帶上的理由理由都找了出來,但是全部被否決掉,這也是為什麽現在人對郭沫若先生存在不同看法的壹個原因,當然郭沫若在生活作風上面也的確讓人不敢恭維,前前後後總***換了三個老婆,直到最後壹個由於社會環境的原因跟他到了最後,前面的全部被拋棄,是拋棄不是分離。
還有就是在立場問題上,郭沫若是比較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人,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缺少的是壹種問人骨子裏的骨氣,在立場轉換上面郭沫若做的比大多數文人都果斷,雖然說他非常的有才華,這壹點的確不可否認,但是他的許多行為的確跟他的才華不匹配,甚至相差甚遠。
說白了就是缺少底線,基本上都是做壹些符合自己自身利益的事情,對於是否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利益基本上不在考慮範圍,也就是說屬於自我為中心,這也是為什麽魯迅先生對郭沫若的評價是那樣的,魯迅評論郭沫若的時候還是年輕時候的郭沫若,而晚年的郭沫若也沒有壹點改變,魯迅的評價基本上非常的準確,至於郭沫若的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