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長對聯。
中國十大名樓之壹
昆明十大公園之壹
濃縮了昆明300多年的園林發展史。
又稱近花圃,在昆明市西南部,滇池草海北岸附近。清同治五年(1866),馬如龍在《重修大觀樓》中記載:“坤元多山缺水,故滇池稱巨浸,池中滿浦,近華,以近太華而聞名。”
明末清初的華普是什麽時候開的?顧祖禹的《讀史地紀要》、《雲南紀要》中記載:“西湖位於府城之西,即滇池上遊,又稱積波潭,俗稱草海子、青草湖。星期五,海藻常青,這是巡回賽的勝利。”萬八壹先生在《昆明古城集》壹書中說:雲南古代地名中,還有壹個是雲南府城(昆明)西湖。明萬歷《雲南通誌》記載:“(雲南)府中西湖治西,周四滇池上遊,水藻常青,泛舟之人多,俗稱草海子。其中有貴州荷花池,匾稱雲水鄉。”確認花圃附近的草海,明代亦稱西湖,明代貴州世襲公爵穆在鄉建蓮花池。
什麽時候挖掘大觀河?清光緒二十年(1894),舒藻在《大觀樓創建與重建碑文》中寫道:“州朝吳三桂為平西王鎮,自花圃東附近至惠城掘壹條河,長十裏,名為五谷河,在惠城小西門外的李姣恢復,開壹池塘,名為轉塘。池塘前建有倉庫,糧船從雲南海入運河,直達轉塘,糧食、大米入倉十分方便。從西州郡沿海壹帶,官、商、客來了,駕船而去,聚於轉塘,名為聚金巖。”事實上,在清初吳三桂疏浚漕河之前,漕河可以通航是事實。明代崇禎年間徐霞客的《太華寺山行》中記載:“出省城,西南二裏下船,兩岸夾水。十裏田盡,蘆葦滿澤,舟楫墨綠。不再稱之為滇池,而為草海。”
關於楚高僧創作《觀音集》的時間,也有兩種說法。第壹,清光緒二十年(1894),舒藻的《銘》中說:“前明有壹出家卓Xi的和尚,在此講學完畢……”那是明朝。其壹,清朝雍正撰寫的《雲南通誌》記載:“觀音寺在城西花圃附近,清康熙二十壹年(1682),壹位楚地僧人開始創建尼姑庵區,講述《蓮華經》妙法,經常有上千聽眾……”這裏寫的很清楚,是清康熙二十壹年(1682)。清戴?孫《昆明縣誌》雲:“花圃在觀音寺附近。壹是康熙二十壹年,楚和尚在茅庵建椽。清同治五年(1866),馬如龍《重修大觀樓》記載:“為清康熙時楚地僧人講學之所,無建築。“以上資料均同意《毛幹印結繩講義》是清康熙二十壹年(1682)。
花圃附近的大觀樓是什麽時候建的?壹個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壹個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俞家華先生編輯的《雲南風光》上寫著:“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撫王紀文遊覽四地,路過,看中了這裏的湖光山色,命人準備材料,修建亭臺樓閣...名曰大觀樓。”據考證,大觀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準確的。
大觀樓、永樂閣、澄碧堂建成後,“四周築外堤,植桃柳,點綴湖光山色”。“從此登者得虛日,成省會第壹景”。達官貴人會在湖上宴飲,詩人們和詩人會到樓裏去唱歌。清乾隆二十五年進士、臨安知府王文誌在《秋泛舟花圃附近》詩中寫道:“憶詩為太守,高宴聚同行。絲竹細致,篇章瑰麗。”在花圃附近吟詩,有的描寫山川,有的粉飾“太平盛世”,有的歌頌,無非是唱風做月,留愁不恨。布衣布衣的孫髯翁壹掃低俗的唱腔,揮舞著震撼人心的180字長聯。第壹部寫的是“五百裏滇池”周邊的風光,第二部表達了對雲南“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場面混雜,交鋒整齊,氣勢磅礴。清朝時期“五花五子”裏穿的?孫評價長煉“渾循環,轉開疊痕,真乃唯見”。長聯問世以來,被譽為“海內外第壹聯”、“海內外最好聯”。《長聯》是由昆明著名學者盧樹堂執筆印制的。現存的魯蜀拓本。清朝嘉慶年間,宋湘寫過壹副對聯:“壹千年前,他懷抱三杯酒;萬沂水樓。”十四字對聯高度概括了長髯翁對聯。孫髯翁長聯問世,大觀樓成為“中國名樓”之壹。
清道光八年(1828),按察使翟廣金重修大觀樓,將原來的二層加為三層。當觀音寺僧人靜樂重建觀音寺時,他在寺廟後面的嚴建華亭建了五個第三層,比大觀樓的其余部分都高。景樂山石蓮,華嚴閣建成時,刻有壹對長楹聯,史稱“景長樂聯”:
疊閣空空,雲南五彩,千峰拱上列禦圖,千派頂禮,金碧輝煌。見清碧遮綠,薄霧繚繞,晨曦丹崖,松柏滿鶴。掛著清朝的夕陽,石廠猿啼。稍作休息,專心致誌於優雅,贊美葉韻,愉悅而浪漫,寧靜而悠閑,相互唱和,在妳得意的時候指出這裏的本來面目。
樓映水,佛掛西天,帝德榮六字至心,百人挺色相,坤華絕美,宇宙澄明。聽梵天誦經,誦法音,在禿鷲嶺笑花,傳衣裳。少林很多人站在雪地裏,路很小。經過長時間的修行,我會釋放自己的思想,使之和諧,我會體會到主與同伴之間的友誼。當我聖的時候,我會有壹顆奇妙的心,我會脫去塵埃,忘記發揮這偉大光芒的機會。
靜樂對聯,上聯92字,下聯92字,全聯184字。文學境界雖不及孫髯翁對聯,但也點出了山川湖海,寫出了壹幅幅美景,在實踐中忘機,悟到了塵埃之外的世界,對讀孫髯翁對聯的人來說頗有“點破迷津”的禪意。
清鹹豐五年(1855),鹹豐帝為大觀樓題詞:“拔千層浪”。有壹則後記描述了贈送牌匾的過程:“鹹豐丁卯(1855),兵部侍郎何出席南寨日,文宗皇帝示其詢滇池,並了解陳大觀,舉禦書“拔千層浪”牌匾,頒賜四樓,甚為歇息。”
清鹹豐六年(1856),花圃附近的大觀樓與華嚴閣南北對峙。碧綠的楊柳和碧波被畢成廳和永樂閣的亭臺樓閣所遮掩,觀音寺的廟宇和寺廟被風、霧和香煙所襯。有才之人登船無虛日,僧人們和遊客絡繹不絕。花圃附近是昆明山的絕佳景點。
清鹹豐六年(1856),雲南回民反清,大觀樓、華嚴閣均毀於戰火。同治甲子三年(1864),隆冬時節,雲南提督馬如龍舉行了壹次演習。“船行至華普附近,見島上雜草叢生,壹片荒涼,便問海邊的長輩,回答說大觀樓毀了。大眾太累,不願出錢,不惜重金捐建物資,重建。始於同治三年(1864)隆冬,完成於同治五年(1866)季春。僅僅幾年後,瓦礫場依然是黃金地段,依然是省會第壹景區。此馬公之重修大觀樓。”(舒藻《題詞》)馬如龍重修大觀樓後,在華普門樓附近題了壹副對聯:“曾滄海難為水;想上樓停個船。”
清光緒二年(1876),花圃附近。“兩個走廊都被水淹沒了,大樓也傾斜了。光緒九年(1883),巡撫岑於穎重修。”(《光緒帝》),重修大觀樓時,“文人與方丈高僧田續修東西廂房十六間”。(見《雲南誌新編》)。光緒十四年(1888),岑讓趙繁楷抄寫《重書》長聯,印刷後懸掛。
民國三年(1914)“民政總長鞏俐洪祥,修路建亭。”(見趙鶴慶《彩雲崖觀音大師石廠劄記》)可見,轉塘建於1914沿大觀河至花圃壹帶。
民國八年(1919),唐對公園的大觀樓和牌樓大門進行了修繕,將孫鑄同治年間的“大觀樓”二字石碑嵌於園門內,並為孫鑄書題詞,記述了請孫鑄為建築匾額書寫楷書的過程。(見《會澤唐·瑤姬識》)
民國十九年(1930),雲南省主席龍雲請時任昆明市市長的余修繕花圃,余聘請造園大師趙和清協助。“仿西湖的白堤、蘇堤,則三橋巍然”,還要修壹條長長的堤,讓人繞浦口走壹圈。“加亭如秋月湖”,大觀樓前“三塔如三潭印月”。(見余為大觀園題詞)
同年,龍雲“囑鶴以清基石為山,謂之蔡赟崖。因為在白崖中發現了彩雲,是雲南名的開始,所以他在崖頂(音“漢”,石窟)建了壹座石廠,供奉觀音大師”。(見《彩雲崖觀音大師石廠筆記》)於主持1930大觀公園建設,以“西湖十景”為基礎,形成花圃附近的主要景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八月,雲南省政府在意大利鑄造了唐騎洋馬銅像,經海路運到越南海防,再由海防經滇越鐵路運到昆明。1937年4月吊放在華普廣場中心附近,1959年拆除銅像。
民國時期,花圃的東部和南部有壹批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園別墅。這兩座大別墅分別是民國十六年(1927)於修建的禦莊和修建的鹿苑。還有梨園、定遠、白園、元秋和陳語安。1950軍事接管後,這些私人別墅花園全部劃入大觀園,形成了靠近浦東南部的大觀園“東園”和“南園”景點。
1961年,郭沫若登上大觀樓,寫了壹首即興詩:
果然是大觀,景觀叫欄桿。
睡佛易在雲端,滇池寬如海。
長聯猶在墻上,巨筆如椽。
我也很富有而且雄心勃勃。
1998年,為迎接' 99世界園藝博覽會,省市政府投資2500萬元,征用花圃西附近197.4畝土地,開辟大觀西園。魚塘劉地,溪石橋,蘆芙蓉,芳草。至此,大觀公園總面積47.8公頃,其中土地23.1公頃,水域24.7公頃。大觀公園以長聯歷史文化為主題,是滇池草海北岸的大型景區,分為華普文物古跡附近景區、南園中西合璧景區、西園現代園景區三部分。
上世紀60年代,陳毅副總經理讀了大觀樓的對聯後寫詩,稱贊道:“滇池眼中,五百裏與人類五千年相聯。腐朽的制度終於崩潰,新的階級如磐石。這位詩人死於貧困並不不幸。至今長聯是預言。”可見新中國領導人對這幅對聯的高度評價,也是正確的。
交通路線:乘坐4、22、54、52、100路公交車即可到達;市區打車,15元左右。
昆明大觀樓長煉
《昆明大觀樓長聯》是清代乾隆年間昆明著名學者孫髯翁所作。對聯如下:
五百裏滇池奔到眼底,披肩扛肩,山色無邊。看:東香沈駿,西香靈異,北蜿蜒,南香烏蘇。為什麽不選擇贏和登?乘著蟹島螺洲,在風和霧中梳理包裹;更平坦的,點綴些青羽丹霞,不寂寞:四周香米清沙,九月芙蓉,三月柳。
千年往事牽到心頭,酒空,嘆誰是英雄?思考:韓熙樓船,唐彪鐵柱,宋會玉斧,袁嶽皮包。魏烈風使出渾身解數移山。畫壹座珠簾樓,卷不及暮雨;然後我把殘骸打碎,全部交給了蒼白的煙霧。只贏:幾分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壹枕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