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現在的蘭陵王入陣曲是原版嗎

現在的蘭陵王入陣曲是原版嗎

現在的蘭陵王入陣曲不是原版,1995年1月《文物春秋》載馬先生文章《<蘭陵王入陣曲>疑釋》。介紹《蘭陵王入陣曲》誕生部分摘錄如下:

北齊蘭陵王高肅,字長恭,壹名孝灌,是北齊末期文武雙全的名將,《北史》、《北齊書》中有傳。他短暫的壹生忠以事上,屢建戰功,特別是河清三年(公元546年)芒山大戰,在三軍突破周軍圍城打援的第壹道防線後,他親率五百精騎,乘勝追擊,沖入十萬周軍重圍,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齊兵軍心大振,內外夾攻,潰重圍,敗周軍,解洛陽之圍。戰功卓著,不僅得到皇帝的封賞,而且在慶功宴上,他率領的能歌善舞的鮮卑族、敕勒族武士“***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因威聲日顯,為新帝後主高緯所忌,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帝賜鴆而死,五年“葬鄴西北十五裏”,即今磁縣申莊鄉劉莊村東路口的大墓,六年高肅之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在墓碑陰額題勒“經墓興感”五言詩。七年冬,北周大軍逼北齊鄴都,次年春齊亡,但歌頌高肅的《蘭陵王入陣曲》仍在宮中和民間廣泛流傳演奏。

唐代史籍多有記載:《全唐文》記有唐玄宗之弟為其祖母武則天“弄蘭陵王”的情景。唐崔令欽《教坊記》、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唐杜佑《通典》、唐劉諫《隋唐佳話》和《舊唐書》,宋《太平禦覽》等史籍均記此曲簡況。甚至在唐代傳到東瀛,現日本每年正月十五日仍在奈良春日若宮演奏《蘭陵王入陣曲》等雅樂。近代傅蕓子先生等曾親臨觀看演出場面,傅先生著有“奈良春日若宮的神樂與舞樂”和“舞樂蘭陵王考”,常任俠先生著有“唐代傳入日本之音樂與舞蹈”。1956年,梅蘭芳先生赴日演出,曾與李少春先生觀看熱田神宮的演奏,他與李先生均感慨地說:想不到中國的古代音樂舞蹈,竟在日本保存下來!後來很多誌士仁人,曾目睹此舞。1962年,在北京中***中央擴大會議即“七千人大會”上,毛主席曾談到:“南北朝的蘭陵王(北齊人)是高歡的孫子,叫高孝灌,也是年輕人。他很能打仗,很勇敢,有個專門歌頌他的曲子叫《蘭陵王入陣曲》,據說這個曲子在日本還有。”

在網上竟然找到了以日本雅樂面目出現的《蘭陵王入陣曲》。樂隊坐於舞臺中後部,鼓在中心位置,然後有壹人戴面具、穿紅色裲襠服上場獨舞。整個節奏緩慢莊重肅穆。頗有古韻。這讓人十分驚詫了,近1500年前的中國有記載的第壹部歌舞戲劇目,依然在日本留存?現今留存的樣式,和中國是什麽關系?

馬忠理先生花了很長時間研究這個問題。

他駁斥有關否定意見,論證《蘭陵王入陣曲》是日本隋唐時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過程十分精彩,由此窺見北朝至隋、至唐朝樂舞鼎盛的繁華璀璨,以及向日本的傳輸,聲色鳴囀的壹條線,曼妙斐然,氣象磅礴。

談舞服。任半塘先生列舉日本十個舞蹈都穿裲襠服,因此認為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是從胡地傳入。而馬先生說,任先生列舉的這些樂舞恰恰大多都是中國的。這裏樂舞名蜂擁而出,繁榮開放豪放的唐風直觀可感:團亂旋、胡飲酒、皇帝破陣樂、散手破陣樂、還城樂、裹頭樂、傾杯樂、打毯樂、萬才樂、羅陵王等。馬先生引經據典描述舞蹈之誕生、起名、變化,都非常有畫面感。至於裲襠服,北齊時十分常見,馬先生壹口氣列舉蘭陵王家族墓發掘的數百陶俑,都穿裲襠服——現在看來就是背帶背心,可厚可薄。

北齊流行龜茲、疏勒、西涼等胡樂,北齊後主高緯甚至能自己度曲,玩樂器,撥弦而歌,讓胡人和閹官之輩應和同唱。外來樂舞盛行,以至於後來國樂當中胡樂和外國樂占比很高。

唐代樂舞形式,有正舞、答舞之風,頗有趣,迄今在日本還留存。馬先生考證,唐代和日本“蘭陵王”,都有答舞、孩童、獨舞、宮廷的***同特色,可見其間的內在聯系。如今日本留存的《蘭陵王入陣曲》緩慢、靜穆,網友聽了說是“哀樂”,與北齊當年為芒山大捷時所作、張殺伐之姿相去甚遠。這又牽涉到流轉路徑。此舞到唐代不在“健舞”之列,歷經改造已經被列入了“軟舞”,與“春鶯囀”“二垂手”“烏夜啼”“迥波樂”等軟舞同屬。到唐玄宗時更因為不是“正聲”而被禁演。所以,從唐代傳去的《蘭陵王入陣曲》早已不是當初的北齊樂舞,應是唐代軟舞版本,再經過了千年的本地化。

芒山大捷會迸發出這樣壹支千年樂舞,也是文化和民族融合之必然。蘭陵王所率領的武士就包括能歌善舞的鮮卑族、敕勒族,歌舞是他們的傳統與日常,因此才會“***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當時的歌調應當為“敕勒調”,也就是唐朝和日本奈良時代及以後所稱的“沙陀調”。敕勒族人非常會唱歌,但這個民族唯壹留存的民歌只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蘭陵王入陣曲》進入日本後,壹直為皇家和民間所愛。天皇即位也要演奏此曲,迄今都是奈良春日大社的重要曲目。此曲也是能劇的始祖。而蘭陵王自身,也符合成為傳奇的所有要素。他出身皇族,是北齊皇帝高澄的兒子,另壹位北齊皇帝高緯的堂哥。但母親卻沒有留下名字。英勇善戰,竟又美貌聞名。有壹說當時北齊人是漢化的鮮卑族,與胡人通婚或發生關系很常見,所以蘭陵王的美貌很可能是異族混血,也可解釋為何他母親未見任何記錄。他愛兵如子,有賞賜從不私吞,全部拿來分與手下將士,在軍中威望極高。沒想到被皇帝所忌憚,最後賜毒酒而死,年僅33歲。

這樣的傳奇,竟然所奇皆非虛傳,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確鑿遺存,不是傳奇、勝似傳奇。對於2500年的時間殺手來說,實在是上天的厚愛。他的冠名樂舞,不僅占據歷史記錄的頭條,兩千多年來沒有斷過,為異國擁戴,迄今仍在演出。1992年,馬忠理先生特邀日本奈良大學雅樂研究會,到蘭陵王墓前祭祀、演出在中國失傳千余年的《蘭陵王入陣曲》,也是值得壹書的歷史回響了。

他的墓葬猶存。河北邯鄲磁縣北朝墓群的主人都有著顯赫的身份和地位,北齊皇室貴族、將相大臣都葬於此,至今尚未開掘。蘭陵王墓是其中著名的壹個,墓前有蘭陵王高肅碑。碑首為六龍盤繞、龍尾細長而下蜷,碑額篆陽文四行十六字“齊故假黃鉞右師右慰公蘭陵忠武王碑”。碑陰圭額鐫高肅的五弟高延宗經墓興感詩壹首:夜臺長自宗,泉門無復明。獨有魚山樹,郁郁向西傾。睹物命人感,目拯使魂驚。望碑遙墮淚,撫墓轉傷情。軒此終見毀,千秋空建名。——弟弟的追思,十分悲切,但可欣慰的是,後世對蘭陵王的記憶比“軒此終見毀,千秋空建名”要積極得多。碑身兩面刻2064字,記錄生平詳情。《北齊書》《北史》的蘭陵王高肅列傳僅有7行520字,而此塊蘭陵王碑碑文***2000多字,又是在高肅被毒殺壹兩年內所記,更為詳實可信,可補史之闕,可正史之誤。碑文字跡雖然駁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勁、古樸,因其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被稱為北碑第壹品。這,似乎也更加配得上他不是傳奇的傳奇了。

說到這裏,《蘭陵王入陣曲》正宗本曲,也是時候恢復排起來了。在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趨之若鶩的黃金時節,活化中國第壹部歌舞劇目確乎天時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