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度夏
壹年壹度的三伏天來臨了,北京供電的高峰又開始了。現代人的夏天離不開空調、冰箱和電風扇,然而我們卻難以想象古代人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幸好我國留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獻,從中可以看到壹些古人度夏的記載。 首先說扇子。“扇”字本意是:葦編的門。《爾雅》:“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所以現在“扇”是為門的量詞,曰壹扇門,兩扇門。作為壹個詞出現,最早於《史記·項羽本紀》的“五明扇”。“目前所見較早的扇子形象是東周、戰國銅器上刻畫的兩間長柄大扇,……從使用方面看,由奴隸仆從執掌,為主人障風蔽日,象征權威的成分多於實際應用。”“戰國晚期到兩漢,壹種半規型‘便面’成為扇子的主流。便面壹律用細竹篾制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竈戶熬鹽,無例外地都是用它。”“便面”出於《漢書﹒張敞轉》。因為用它遮面和整飾,所以稱為“便面”。“魏晉南北朝時期,‘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繼出現。” 用絲織品作紈扇可能早到西漢。只是不知何故,兩晉時,晉武帝和東晉義熙兩度明令禁絹扇。致使紈扇沒有流行開來。紈扇真正流行是在唐宋二代。“宋元時期紈扇盡管還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樣化,但同時也出現另壹新品種‘折疊扇’,即折扇;壹般認為是北宋初從日本、高麗傳入的。”(引自沈從文《扇子史話》)明清兩代扇子的品種和品位都有很大提升,扇面講究書畫,材料講究珍貴,成為壹種藝術品。至於壹般平頭百姓,則壹律是蒲葵扇。不管扇子如何變化,其招風取涼、拂灰去塵、引火加熱、驅趕蟲蟻的功能卻始終如壹。設想壹下,既然“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苦,使宮妓密圍於座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 (引自《開元天寶遺事》)。那麽在夏天找個人為帝王扇風納涼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次是冰箱。當然古代的冰箱沒有電力可用,但是清涼的水和儲藏的冰塊還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這就不能不提到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缶,按《說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鼔之以節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擊缶。缶原本是古代壹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壹個小缸或缽。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這種酒器能夠成為樂器是由於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壹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或者拍著大腿,壹邊大聲吟唱,所以缶就逐漸演化成為壹種樂器。中國古樂器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缶和塤都屬於土類樂器,是壹種低等級的樂器,長期以來,“擊缶”或者說“鼓盆”,壹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壹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1977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的青銅冰鑒,缶套置於鑒內。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當然,這套青銅冰鑒除可降溫凍飲之外,還可在鑒腹內加入熱水,使缶內美酒迅速增溫,成為適合冬天時飲用的溫酒。可謂壹舉兩得。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不傷脾胃的溫酒,夏季時則喜歡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凈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甘醇,煞是舒服。據考證可以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冰箱。 可是大家不要忽略了壹個細節,那就是在酷暑之中到哪裏去找冰塊。大家路過北京德勝門外時,會知道有壹個地方叫做“冰窖口”的地方,顧名思義,冰窖就是用來儲存冰塊的地方。我國儲藏冰塊的歷史悠久,《詩經》中就有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使用的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淩陰。”古籍《周禮》記載有“祭祀***冰鑒”,周代的宮廷裏,還專門設有專事藏冰之責的“淩人”。在北京冰窖並不止壹處,據《天咫偶聞》記載“雪池冰窖在北海陟山門內為諸冰窖之冠,禦用取給於此。都城內外如地安門外火神廟後、德勝門外西、阜成門外北、宣武門外西、崇文門外東、朝陽門外南皆有冰窖。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各部院官學皆有之。掌以工部司員壹人以數寸之紙印為小票名冰票,為領冰之券。然年久弊生,雖有此票而給冰絕少。殆不能供壹人之需,故亦不復領票。而冰多售於市矣。”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還會有冬季在什剎海上取冰用馬車拉走的印象。由此可見皇宮夏季用冰是有來頭的。唐宋代後,皇帝就有舉行冷宴和賜冰給大臣的傳統,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的記載。清代富察敦宗《燕京歲時記》也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的記載。外地也有相同的習慣,據《元和縣誌》載,“古時姑蘇葑門外曾有座大冰庫,內設窖24座,以按二十四節氣。每遇嚴寒,戽水蓄於蕩田,冰既堅,貯之於窖,盛夏需以護魚鮮,並以滌暑。” 第三是搭涼棚。從農歷四月開始要在各宮殿上及庭院內搭罩上用布或葦席子搭制的涼棚,這些涼棚由專業的棚鋪負責搭蓋,壹般在伏天後拆除。“豈無九重居,廣廈簾垂湘。冰盤與雪簟,激灩翻寒光。展轉(輾轉)苦熱煩,心在黔黎旁。”清乾隆帝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幾百年前北京皇宮內外度夏的情景與民俗。搭涼棚掛竹簾糊冷布,是老北京入夏後的壹個民俗。在《北京風俗雜詠》的《都門雜詠》壹詩曰:“綠槐蔭院柳綿空,官宅民宅約略同。盡揭疏欞糊冷布,更圍高屋搭涼棚。”這首詩說的,正是舊時皇宮、大宅門、及大雜院裏***有的民俗。據說宮中還有壹種制造人工瀑布的方法降溫,在屋中造壹個水池,然後用水車把池水車到屋頂上,水流再從屋頂沖入水池中,以此循環來達到降溫的效果。然而卻沒看到文獻記載和實物。 最後說說冷飲。冷飲,古稱冰食,歷史相當悠久。《唐摭言》載:“蒯人為商,賣冰於市。”宋代,出現了壹種稱為“冰酪”的冷飲,據說是壹種把果汁、牛奶、藥菊、冰塊混合調制成冰凍的飲品。楊萬裏有詩贊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壹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而現代冰激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元代,據說元世祖忽必烈曾經把牛奶、冰水與蜜糖調和成冰雪狀加以食用。明清時,冷飲最受歡迎的當屬“冰鎮酸梅湯”。清代詩人王渙洋曾吟詩贊道:“櫻桃已過茶香減,銅碗聲聲喚賣冰。”據《燕京歲時記》載:“那時的四大冰食佳品,壹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均以冰鎮之。” 冷飲雖說是消暑的佳品,但是就老百姓而言,還是大碗茶、西瓜和綠豆湯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