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發展階段: 古代文學
跨越年代: 386-589
跨越朝代: 三國時代-南北朝時代
代表作家: 劉勰 嵇康 曹丕 曹操 曹植 代表作家: 諸葛亮 謝靈運 酈道元 陶淵明 鮑照
代表作品: 蘭亭集序 出師表 巫峽 幽憤詩 文心雕龍 桃花源記 洛神賦 燕歌行 蒿裏行 采桑
歷史背景: 三國鼎立 東晉北伐無成 五胡十六國的分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南北朝的科技發明
典型流派: 太康體 宮體詩 建安七子 玄言詩 竹林七賢
文學史上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於東漢建安年代,迄於隋統壹,歷時約四百年。從社會思想來說,魏晉南北朝更是中國歷史上壹個極其重要的時期。相對而言,這壹時期的社會思想顯得自由活躍,各種學說同時並興,某些異端思想也得以流行。這是繼戰國“百家爭鳴”以後,我國歷史上又壹個思想解放的時代。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在這壹時期,出現了壹股重視個體價值的社會思潮,而且它本身又是推動社會思想和學術文化多樣化的重要動力。
總體上,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為:
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對文學的重視,首先表現為這壹時期社會的上層包括許多帝王在內,普遍熱心於文學創作,從而影響了整個社會。由於文學受到重視,文學作品日見繁多,就開始產生了將文學與其他學術相區別、視之為壹種獨立學科的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理論上探討關於文學創作的各種問題,評論歷代作家的得失,就成為壹項很有必要的工作。因此,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呈現出空前的繁榮,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方面最重要的論著,有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各種文體的特點的探究,對文學的基本性質的認識,不僅在理論上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推進文學創作的發展,也起了極大的作用。
文學集團的活躍。建安時代,在曹氏父子周圍聚集了壹批文人,結成了歷史上第壹個重要的文學集團。此後,文學集團的活動越來越多。魏末有以阮籍、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西晉時有圍繞權臣賈謐的包括陸機、左思等在內的“二十四友”,東晉前期,在會稽壹帶有以王羲之、謝安為中心的文學交遊,等等。這種文學集團中人物身份雖有高下,但僅以文學活動而言,原則上是平等的,不同於過去帝王、諸侯蓄養文士、“倡優視之”的情況,因而是真正的文學集團。
在題材方面,當時作家有許多重要的開拓。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謝朓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這些都是表現自然美的。喜愛描繪自然風物,並把它與作者的主觀情緒結合起來,是魏晉南北朝文學壹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對後代文學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梁代以蕭綱的文學集團為中心,開始出現了“宮體詩”,主要是表現女性的美。這種詩在後世受到嚴厲的批評,但就其主導意識來說,還是為了追求新的美的創造。有意識地把邊塞生活作為詩歌的壹種重要題材,也是始於南朝。通過這種題材,詩人試圖追求壹種悲壯的美,使詩歌呈現出激動人心的力量。盡管由於南朝作家缺乏實際生活體驗,這方面的努力不能說很成功,但這種嘗試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對唐代邊塞詩的興盛,也起了啟迪作用。
南北朝民歌主要是由南方的樂府機構收集保存下來,現存五百多首。由於南北分裂,民俗迥異,兩地民歌的藝術風格也有很大差別。大抵北方民歌樸直剛勁,南方民歌婉曲華麗。但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繼承了《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眾的感情和愛憎。在詩體方面,南北朝民歌開創了五、七言絕句體,經過文人創作加以提高,後來成為唐詩的主要形式之壹。
魏晉南北朝的文章較以史傳、政論為主的兩漢散文,更為豐富多樣。檄、碑、誄、序、記、書信等各體文章,普遍都註意辭采,追求藝術性的美。特別是書信,出現了不少富有抒情色彩、語言精美的作品。產生於北方的《水經註》和《洛陽伽藍記》,前者是地理著作,而多風景描述,富於文采;後者記述洛陽寺廟的興廢,而兼及各方面,文字也很有特色。史書的寫作也非常興盛,現存而比較重要的當推晉代陳壽的《三國誌》和宋代範曄的《後漢書》,其中有不少人物傳記寫得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