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的納西族村落中,有壹些獨特的民間藝人,他們大多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卻精神飽滿,帶著外人幾乎沒有見過的民族樂器出現在村裏的重要活動中。改革開放前,每當村裏有紅白事,我們都能在家裏的院子裏看到。
這種音樂形式,由納西族長輩代代相傳,現在被稱為“納西古樂”。據有關學者考證,納西古樂源於唐、宋、元時期漢族的碑文、曲牌音樂、道樂、洞經音樂,目前保存下來的只有源於碑文、曲牌、洞經音樂的部分。
納西古樂壹般分為神州和華通兩大調,根據內容不同又分為50多個小調。經常彈的曲子有二十首: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龍吟、山坡羊、吉祥、八卦、步步高、來春、十感。
“蘇古渡”是納西族古樂中區別於其他樂器演奏的獨特民族樂器。目前全國還沒有見到這樣的儀器。據許多音樂家考證,這種樂器類似於古代蒙古樂器“火不四”,但在蒙古各地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