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歷史上最賢惠的妻子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賢惠的妻子是誰?

有人說:壹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站著壹個偉大的女人。唐太宗統治天下,非常繁榮。這除了有賴於他手下的壹大批謀士和武將之外,也離不開他賢惠溫柔的妻子長孫皇後的輔佐。

長孫皇後是隋朝將軍的女兒,高母親的父親是揚州刺史。長孫出生於官宦家庭,從小接受了壹整套正統的教育,養成了博學、謙恭、賢惠、溫柔、正直、善良的性格。她年輕的時候,壹個占蔔師為她測算生辰時,說“坤載萬物,德和無量,和為貴。”

【轉自鐵血社區/】

十三歲時,與當時留在太原的次子結婚,時年十七歲。她雖然年紀小,卻能盡心盡力做女人,用心伺候公婆,做壹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寵愛。李世民是壹個很有前途的年輕人,無論是在文職還是軍職方面。十八歲那年,他單槍匹馬闖進敵營,救出了被困的父親。二十歲就有王者之風,能省錢招天下英雄。二十壹歲時,在太原與父親唐元會合,率軍攻占隋朝都城長安,讓唐元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唐朝的創始人——唐高祖。

唐高祖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控制關東的軍事力量。沒過幾年,李世民就出兵消滅了中原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唐朝的統壹大業。因此,唐高祖封他為側田將軍,地位高於其他王子。在李世民南北戰爭期間,長孫壹直跟隨丈夫左右,照顧他的起居,讓李世民在繁忙的戰爭後得到了如清泉般溫柔的安慰,使他在戰鬥中更加緊張,戰無不勝。李世民被任命為側田將軍後,他享有特殊的權力,可以設立壹套官方辦公室,這是壹個小法庭的姿態。當時就在他的指揮下幫他。武將有、程、秦、翟、秦、尉遲恭等驍勇善戰的將領;文官中有杜如海、方、於世南、諸葛亮、姚世連、李玄道、蔡允恭、薛、嚴、蘇緒、郁誌寧、、薛壽、李壽素、陸慶明、孔、蓋、許等“十八光棍”,真是賢臣壹片,遮天蔽日。如此混亂的局面,自然讓李這個貪酒好色的無能太子感到不安。出於猜疑和嫉妒,他和他的三弟李元吉壹起企圖謀殺他的弟弟李世民。陰謀被的謀士們發現了,但在妹夫無忌和謀士方的逼迫下,終於下定決心,在玄武門除掉了太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封為王子。

其實唐太祖李淵的次子才是他最欣賞的。對於這種自相殘殺的悲劇,長孫公主原本是極力反對的,但是面對殘酷的政治鬥爭,她壹個人又能做什麽呢?她不得不努力去理解她的丈夫。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被賜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成為太宗。

水漲船高,長孫公主立馬成了母儀界的長孫皇後,應驗了布瓜先生“掌握宇宙萬物”的預言。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後,並不以此為榮。她壹如既往地保持著賢惠、謙恭、節儉的美德。對於年邁而遊手好閑的唐高祖皇帝,她非常恭敬,無微不至,每天早晚都會去為他請安,時刻提醒漢高祖身邊的宮女如何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而且她像壹個普通的媳婦娘娘孫子壹樣孝順,對後宮的嬪妃也非常寬容順從。她沒有爭取特殊照顧,而是照例建議李世民公平對待每壹位妃子。正因為如此,唐太宗後宮很少有爭風吃醋的事情,這在歷代都是罕見的。隋文帝孤獨的皇後壹開始管理後宮有條不紊,但她依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技巧。而長孫,只是憑借她端莊的性格,默默的影響和感化著整個後宮的風氣,讓唐太宗不被後宮的是非所擾,能夠專心於軍務。難怪唐太宗對她非常恭敬!

長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如今榮華富貴,卻壹直遵循著節儉樸素的生活方式,在衣著和物品上不講究奢華和奢侈,在吃喝玩樂上也不鋪張浪費,這也促進了後宮的簡樸風尚,為唐太宗治國方針的實施樹立了榜樣。因為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直爽,唐太宗也很看重她。回到後宮,經常和她聊壹些軍務和獎懲細節。雖然長孫是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想以特殊身份幹涉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壹套原則,認為男女有別,各司其職。因此,她說:“母雞在早晨不是正確的方式,女人預測政治事件也是不祥的。”但是,唐太宗堅持聽取她的意見。然而長孫卻忍不住了,她發表了深思熟慮的意見:“和平年代,仁賢與可輔佐之才,其他嬪妃不懂。”她提出原則,而不是用詳細的建議束縛皇帝的丈夫。她對李世民的顧問和智者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李世民牢牢記住了妻子的話“居安思危”和“仁賢可教”。當時天下基本太平,很多武將逐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閑暇時,常招武官練習射箭,稱之為消遣。實際上是為了督促武官們勤練武藝,把演習成績作為他們晉升和獎勵的重要參考。按照歷朝歷代的規矩,除了宮廷侍衛和個別英雄,壹般禁止攜帶武器入宮,以保證皇帝的安全,於是有人提醒唐太宗;“每個人都在座位上拿著壹支箭。如果有人試圖傷害陛下,那將是國家的大災難!”李世民說:“我以誠待人,為什麽要懷疑身邊的人呢?”他的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贏得了他手下所有官員的支持,所以他手下的每壹個人都鼓勵自己,不敢放松警惕,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是如此。國家長期在馬莊訓練有素,不怕外敵入侵。

【轉自鐵血社區/】

關於任賢納諫,唐太宗從中受益匪淺,所以也執行得特別好。他經常對左右說:“人要想看清自己的長相,必須用鏡子;如果壹個國王想知道他的錯誤,他必須依靠直言不諱的勸告者。”他的諫官魏徵是壹個敢於直言的耿介人。鄭偉經常當面指出唐太宗的壹些不當行為和政策,並敦促他改正。唐太宗對他很敬畏,經常稱他為“忠臣”。然而,有時魏徵不放過壹些瑣事,這使唐太宗經常感到尷尬。有壹次,唐大宗心情突然,帶著壹大群侍衛去郊外打獵。正當他要離開宮門時,他迎面碰上了魏徵。魏徵問了情況,立即對唐太宗說:“現在是仲春,萬物都在發芽。動物餵養它們的幼仔,它不適合打獵。請回宮。”唐太宗當時很感興趣,心想:“我是天下第壹富的天子,最後找個時間出去散散心又怎麽樣,就為了打幾個小畜生?”所以請魏徵先不說,自己還是堅持這趟旅行。魏徵拒絕妥協,站在路上,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大怒,下馬憤然回宮,身邊的人都為魏徵擔憂。唐太宗回宮見長孫時,遊子義憤填膺地說:“我壹定要殺了魏徵這個老頑固,以泄心頭之恨!”長孫皇後輕聲問為什麽,二話沒說,悄悄回到裏屋,穿上衣服。然後她壹臉肅穆的來到唐太宗面前,跪拜道:“恭喜陛下!”這壹舉動讓唐太宗很疑惑,不知道她葫蘆裏埋的是什麽藥,於是很驚訝地問:“妳怎麽這麽謹慎?”長孫皇後鄭重其事地回答道:“聽說主公在我正直之前是英明的,現在魏正直了。這說明陛下英明,所以我恭喜陛下。”唐太宗聽了,覺得皇後說的很有道理,於是烏雲消失了,魏徵得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和性命。可見長孫皇後不僅大度,而且機智過人。

長孫、唐太宗的長子李承幹,自小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綏安夫人掌管太子東宮的日常開銷。當時皇宮實行的是節儉開支的制度,在子宮裏也不例外,開銷非常緊湊。隋安夫人經常在長孫皇後面前喃喃自語,說“太子是未來的國王,應該得到世人的擁戴。然而現在開銷吃緊,壹切都很寒酸。”因此,它壹再要求增加收費。但是,長孫並沒有因為她是自己心愛的兒子而網開壹面。她說:“作為儲君,還有很長壹段時間,病人們並不以道德著稱。為什麽他們會苦於器具短缺,用不上!”她的公正和智慧贏得了宮中各種人的欽佩,每個人都願意服從她的安排。

長孫的哥哥孫昌·無極,文武雙全。早年,他與李世民成為摯友,幫助李世民贏得天下,成就卓著。他本該是個高官,卻因為皇後的妹妹,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借口。唐太宗本來想讓孫昌戊己當宰相,但長孫說:“既然已經委身於宮中,實在不希望兄弟們再設朝廷成家。漢代的呂後之行可以作為壹個教訓。盼賢明,不要以我弟為丞相!”唐太宗不想聽他的。他覺得孫昌無極之所以能當上丞相,靠的是他的功勞和才能,他能“讓大家避開私人關系,都有才能”。而孫昌無極也非常關心姐姐的關系。不想當大部長。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做了開儀三秘,職位清高,並不實際掌管政事。孫昌戊己依然拒絕,理由是“我是外戚,又是高官,怕大家說陛下私。”唐太宗嚴肅地說:“我選民為官。人才是用,如果沒有人才,雖然親不用,王相壹神府就是壹個例子;如果妳有才華,妳就不會避開敵人。魏徵就是壹個例子。今天的舉動不是針對個人的。”孫昌無極這才答應下來,這對兄妹都是那種誠實無私的高尚的人。長樂公主是唐太宗和他孫子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她是壹片嬌嫩的金玉葉子。快要出嫁時,她撒嬌父母,提出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多壹倍。唐太宗的姐姐永嘉公主,是在壹切都在等繁華的初唐時出嫁的,所以嫁妝比較簡單。長樂公主出嫁時正值壯年,國力強盛。要求壹些嫁妝並不過分。但魏徵聽說了這件事,就向朝廷進諫:“長樂公主的禮物如果對永嘉公主來說太多,於情於理都是不相容的,子女們就有秩序了。條例已定,望陛下不要授人以柄!”唐太宗不同意這種說法。時代不同了,事情也變了,沒必要墨守成規。回到皇宮後,唐太宗不經意地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但長孫非常重視。她稱贊道:“常聽人說陛下看重魏徵,但不知為何;今天聽了他的建議,其實是禮義壓制主子的風流韻事,也是知真態的大臣。妾與陛下結為夫妻,感情深厚。我還是畏懼陛下的高位,所以壹言壹行都要先察陛下之色,不敢輕易得罪;魏徵如此與人和大臣疏遠如大聲說話,實在少見,陛下也沒辦法。”於是,在長孫的照顧下,長樂公主帶著非常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不僅口頭表揚了魏徵,還派中國使節給了鄭偉400匹帛和400塊錢,並發來消息說:“聽說公平直爽,所以現在看到了,所以互相獎勵;大眾要時刻把握住這顆心,不要轉移。”在長孫的支持和鼓勵下,魏徵更加投入,盡力而為。他經常在朝廷上做鬼臉,不怕得罪皇帝和禮儀。正是因為有這樣壹位忠心耿耿的謀士,唐太宗才避免了許多失誤,成為壹位賢明的君王。歸根結底,其實還有長孫的貢獻!貞觀八年,長孫隨太宗遊覽九成宮。回來的路上,她感冒了,引發了她的老慢性病,病情壹天比壹天嚴重。成幹親王要求赦免俘虜,並把他們送到道觀裏祈求母親擺脫疾病,眾大臣紛紛向聖德皇後表示感謝,就連誠實坦率的魏徵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但是,長孫本人堅決反對。她說:“生死即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及。如果修福可以延年益壽,那我就沒做過惡事;如果做好事無效,那尋求快樂又有什麽用呢?赦免犯人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妳不必因為我而打擾他們。為什麽因為我是女人就要去打擾世界的法律!”她深明大義,從不為自己影響國家大事。每個人都感動得流淚。唐太宗只好按照她的意願放棄了。長孫的病拖了兩年,終於在貞觀十年酷暑中死在了李政堂,享年36歲。臨死的時候還在說告訴唐太宗要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顯赫。並要求死後薄葬,壹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從長孫的意願。他下令修建昭陵,非常宏偉壯麗,還特意在墓園裏建了壹個陽臺,讓皇後的靈魂可以隨時從高處眺望。賢明的皇帝想用這種方式表達對賢妻的敬仰和懷念。長孫以其賢惠的品格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和宮內外知情者的敬仰,也為後人樹立了好榜樣。當高宗皇帝到達時,她被譽為“心地善良、精神高尚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