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春聯的在線展示

古籍春聯的在線展示

春天的四季總是繁花似錦:迎新年。

春聯起源於符濤。“符濤”是壹個長方形的紅木板,懸掛在門的兩側,在周代。據古書記載,在古代,人們認為桃木是壹種“仙木”,具有驅鬼辟邪的作用。當時,符濤長六英寸,寬三英寸,書上刻著“申屠”和“雷宇”的名字。正月初壹,家家戶戶都把新符濤掛在家裏,希望新的壹年壹切都好。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在桃符上寫壹些吉祥的文字,然後裝飾對仗,渲染新年的喜慶氣氛,逐漸形成了春聯的雛形。五代時,後蜀政權的末代皇帝孟嘗君,頗有文采。有壹年春節,他在紅木板上親筆書寫了“過年余慶,甲節長春”的對聯,這是我國國有史書記載的第壹副春聯。北宋大學者、大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詩中有壹句“千家萬戶總以新桃換舊桃”,可見直到宋代,仍有不少人把春聯稱為“符濤”。但從那以後,人們逐漸用紙代替了桃木板,桃木符號也被稱為“春貼”。到了明代,符濤正式更名為“春聯”。據明代陳雲展《毛雲樓雜記》記載,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就明確要求在春節期間實行貼對聯的習俗。有壹年除夕前,朱元璋突然頒布法令,全京城無論民眾還是市民,家家戶戶門口都要貼壹副春聯,他要隱姓埋名親自檢查。果然,朱元璋不僅親自出城查看、觀看、分享,還親自題寫了壹副千古趣聯。他路過壹戶人家,看到門上沒有貼春聯,就去問原因。他知道這是壹只閹割過的豬,他不知道該寫什麽。稍加思索,他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的春聯,在場的人都覺得對聯貼切幽默。在明朝開國元勛朱元璋的倡導和實踐下,春聯在明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從那時起,春聯成為所有中國人慶祝春節的重要文化習俗,並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