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只要是明朝的古籍只發,

只要是明朝的古籍只發,

明初七子是弘治、鄭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何景明、、卞工、康海、王、和。最早見於明代《李夢陽傳》。他們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和“緩冗疊同”的八股習氣。他的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歌創作指明壹條新路,挽救萎靡不振的詩風。

明代末代七子是明代嘉靖、隆慶的文學流派(1522-1572)。成員有、王世貞、、宗琛、梁幼玉、許中行、吳、余日德、張佳音(余日德、張佳音是後來因為與決裂退出組織而加入的)。以李攀龍和王士禎為代表。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遠·李攀龍傳》中。後七子繼承了前七子的文學思想,也強調“文學必秦漢,詩歌必盛唐”。以漢魏唐為範本,說“文始於西京,詩自天寶而下,無足觀”,“漢後無詞,漢前無詞”,比前七子更絕對。他們復古模仿,崇尚風格,大談法度,互相標榜,立門戶之廣,聲勢更大,從而將明代文學的復古傾向推向高潮。

明唐宋派是明嘉靖年間的壹個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王、、、毛琨、歸有光等。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代“道”,提倡“文道合壹”的傳統,這壹派反對前後七子的仿古,是因為“文學必在秦漢,詩歌必盛於唐代”的仿古思想使當時的文學作品逐漸仿古、抄襲。由於理論上缺乏足夠的創新和持續時間短,唐宋學派的創作成就不高。而唐宋派的散文,繼承了司馬遷和唐宋古文的傳統,自鳴得意,求文神,質樸自然,沁人心脾。作品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對人事的關懷、對真性情的歌頌,為警界、竟陵派所繼,開清代散文之先河,開創了現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