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初,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沃博達(Herman swoboda)就發現,生活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即使生活在壹個完全不受外界影響的環境中,生命活動依然在變化,每天都不壹樣。1900年,他在維也納大學讀的論文中提出了生理節律和情緒節律理論。無獨有偶,德國醫生威廉·弗裏斯。(後來的德國科學院院長)在臨床經驗中發現,人體對疾病的抵抗是有壹定規律的。哮喘的發病呈現周期性變化,患者對疾病的抵抗力在不同時期呈現23天或28天的變化周期。這種周期性反應與生物節律理論相吻合。人類生物節律的發現不是偶然的。智力節奏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和特切爾和斯沃博達壹樣是奧地利人。他是工程學博士。他的職業是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他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時並不穩定,學習中常常會有“好日子”或“壞日子”。在收集了大量學生的考試成績、日期和生日後,我們終於發現了壹個周期為33天的智力節律現象。
根據人類的生物節律,人從出生的那壹天開始,直到生命的終結。他的身體、情感、智力節律分別為23天;28天;33天的周期處於臨界、高潮、臨界、低潮、再臨界、高潮、臨界、低潮的過程,就像壹條正弦曲線。每個人人生的三條節奏曲線都是壹樣的,只是在不同的日期表現出不同的點。兩個人對比的時候會發現,因為出生日期的不同,他們均值曲線的振動幅度也不壹樣。同壹天出生的人有壹個無偏的節奏,所以他們的平均範圍是正負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