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州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西漢末年,英雄輩出。公元21年,平原人池昭平(女)聚眾數千人造反,抵制官稅,招搖官員,殺土豪。隋末,夏津縣人張晉、武城縣人孫安祖、竇建德在高基伯(今武城大窪)集結,遷居山東、河北,後建都樂壽,取名夏。平原舅舅的軍隊,以六八路為首,轉戰山東各地。郝孝德,平原人,聚眾起義,轉戰黃河以北,後加入瓦崗軍。竇建德之後,武城縣劉黑闥等農民起義繼續蓬勃發展。清末,以齊河人朱為首的義和團(後改名義和團)在平原和齊河壹帶興起,遍布冀、津、京,影響全國。
在中國* * *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德州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齊河縣賈乃夫、馬於1921年在濟南參加了、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賈和馬是最早的* * *產區黨員。1924年,他們在齊河縣後李仁莊建立了全區第壹個黨支部。1926年,黨員劉領導了慶雲縣河罷工鬥爭。1938年,肖華同誌率115師到此,建立了以樂陵為中心的冀魯豫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同誌關於遊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的指導下,這個地區的黨政軍團結壹致,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用鮮血和生命,以壹場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粉碎了日本侵略軍的壹次次“掃蕩”、“蠶食”、“肅清”和國民黨反* *頑固派的武裝挑釁,保衛了邊區。八年抗戰期間,有70多名縣處級以上幹部在這片土地上英勇犧牲。楊靖淵、、楊忠、黃華、吳匡武、許等烈士的英名映在大地。解放戰爭時期,全區百萬農民積極參軍、參戰、支前,有65438萬青壯年參軍,50萬農民工支前。由樂陵、慶雲農民工合編的渤海第壹軍分區第壹擔架團隨部隊服役,行程壹萬多裏,途經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五省,圓滿完成任務。被華東前方支援委員會授予“模範擔架團”榮譽稱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全區人民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湧現出成千上萬的千千英雄模範人物。他們中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這些人反映了中國新壹代的精神面貌,書寫了德州歷史的光輝篇章,激勵著人們永遠奮鬥前進。
經過多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德州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鄉發生了巨大變化。德州正以全方位的開放姿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