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徑成像是光線性傳播的壹個例子。北宋科學家沈括也做了精彩的描述。他在《孟茜筆談》中寫道:“……如果壹只風箏在空中飛翔,它的影子會隨之移動;或者中間被壹個窗隙束縛,影子與風箏相反,風箏的東邊是西邊的影子,風箏的西邊是東邊的影子。再比如窗縫裏的塔影,中間被財富捆住,都倒掛著。(如圖A所示)
?
沈括(1031—1095)[1],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官宦之家,幼年隨父四處遊歷。嘉祐八年(1063)進士,被封為揚州刺史參軍。宗申參加熙寧變法時,很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刑房、天部監、校閱史館、第三部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沈括出知兗州,任使,駐邊抗西夏,後因參與永樂城之戰被降職。晚年遷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孟茜公園。少生二年(1095),病死,享年65歲。
沈括壹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在許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傑出的成就。他被譽為“中國整個科學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他的代表作《論孟茜》內容豐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孟茜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寫的壹部涉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作品。這本書在國際上也很有價值,被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根據現存最古老的大德刻本,《孟茜筆談》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共17項,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尤其是北宋時期的科學成就。社會史方面,揭露了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詳細記錄了西北北方的軍事利益、禮制的演變、舊稅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