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數學教育歷來提倡實用原則。教育的方式是從經驗和實際出發,建立原理公式,解決實踐中的各種具體問題。
中國的數學教育早在周朝就開始了,很多史書都有這方面的記載。
據《禮記》記載,六年教的人數和名稱...九年教學天數,十年休學,出國讀書,計劃。
意思是,在6歲的時候,要教會孩子數數,辨別方向,記住名字...9歲的時候要教孩子如何計算日期,10歲的時候要把男孩送出去和老師呆在壹起學習,學習寫字,記筆記。
《李周》中記載的小學教學內容是六藝:“李?樂?開槍?皇家?書籍?數數。”其中“數”指的是9個數,這是後來的《九章算術》中的壹些基本內容。可見,周秦時期的數學教育是依附於壹般文化教育的,內容多與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基礎知識相結合。
中國歷史上第壹所私塾孔子也非常重視數學教育。孔子研究學習《周易》並傳授,是數學的延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孔子學《周易》壹定要學數學,學《周易》壹定要學數學,教依桐壹定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數學能力?數學抽象思維就是從事數學教育。
到了漢代,《九章算術》問世。這本世界著名的數學著作,總結了公元前以前中國所有的數學成就,其中很多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6世紀以前的中國數學著作大多沿襲《九章算術》的體例,在中國古代數學教育中壹直作為基礎教材之壹。
全國統壹後,科舉制度確立,中國最高學府郭子廟建立,明蜀之學在郭子廟建立。明算術有兩個博士,兩個助教,從事數學教學,有80個學生。這是中國數學教育史上的壹個裏程碑。
到了唐代,官方數學教育進壹步發展,唐代最高學府國子監出現了《阿明經》。進士?書生?法明?舒鳴?舒鳴6科。
明微積分部有兩個算術博士,“以教文武八品以下之人及子弟為生”,還有壹個算術助理。算術博士的職級很低,只有“九年級起”,而算術助教沒有年級。
初唐時期,由於教學的需要,李、等科學家對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種算術書進行了註釋和審定。作為明代計算的教科書,它們被稱為數學史上的十大計算經典。
分別是:《九章算術》?島嶼計算?孫子的算計?五曹荊?張秋儉suan京?周快舒靜?五經算術?作曲?和的《夏侯經》,同時還有兩本書供學生學習,即《遺書》中的命理學和三等數字。
初唐明算學制七年,學生分為兩組,每組15人。第壹組學習《九章算術》等八部算術經典,第二組學習另外兩部較難的《篆書》和《吉谷算術經典》。每本書的學習期限都有具體規定。兩組學生還學習“命理筆記”和“第三類數”。
學習期滿後學生要考試,數學的考試也分兩組,每組10題。第壹組除三題按九章算術外,其余七本各壹題,第二組按篆書六題,古算匯編四題。
成績的評定方法是,在每組10題中,“得8分以上為最好,得6分以上為居中,得5分以下為墊底”,規定答對6題為合格。考核合格者,送吏部錄用,授予九品以下軍銜。
從上面可以看出,唐代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數學教育體系。
後來隨著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發展,中國的數學和教育體系傳入朝鮮?日本和其他鄰國。因此,朝方?日本和中國的數學深受影響,他們的數學教育體系和教材基本都被中國采用。
宋元時期,官方數學教育逐漸衰落,而民間數學教育更為盛行。當時很多著名的數學家,比如楊輝?葉莉?朱世傑?郭守敬等。,或立館招徒,或隱居深山,或四處遊歷,傳道授業。
有的還自己編了教案大綱,如楊輝的《學習微積分綱要》,或自己編了教材,如朱世傑的《算術啟蒙》,培養了壹批數學人才,促進了數學教育的發展。
明朝萬歷年間,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觸動了我們的學術思想。1605年,利瑪竇編纂了《幹坤體義》,被《四庫全書》編纂者稱為“西學東漸之始”。
到了清朝,朝廷在1860年開始進行洋務運動。當時的西方人主要采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態度來面對西學。甲午戰爭後,大量西方知識傳入中國,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很多人通過翻譯日本人寫的西洋書來接受西學。
明清時期,“西學東漸”對我國中小學數學教育的影響最大。
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的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第壹次把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及其嚴密的邏輯體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國,同時確定了許多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幾何術語,如點?直線?飛機?相似?外部等價。
利瑪竇和徐光啟只翻譯了前六卷,後九卷由數學家李和英國人於1857年翻譯。同時,他們還翻譯了代數?《微分積的分級》、《符號代數》、《微積分》等著作首次傳入中國。
此外,數學家華與約翰·弗萊爾合作翻譯了60年代以後的許多著作,從65438年到09年,並引進了對數表。概率和其他新的數學概念。清末新式學校的數學教科書,多采用二人著作。
數學藝術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