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壹直關註國家海洋權益,關註國防建設,宣傳人民海軍的嶄新面貌,不遺余力地為增強全民海洋海防觀念默默奉獻。近年來,該刊榮獲首屆“全國100種重點社科期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期刊獎提名獎”,全國“雙百期刊”。去年,該雜誌還被評為宣傳國防教育法系列活動的先進單位。
當代海軍自15成立以來,堅持與時俱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識別強大的海軍特征
《當代海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兼顧軍事、文史、科普等知識的期刊。1990公開發布後,軍事內容(中外海軍歷史、裝備、人物等。)逐漸擴大,但壹些思想評論、文化藝術、生活感悟類文章仍占據相當篇幅,缺乏鮮明的海軍特色。
面對這種情況,該雜誌對當時的讀者市場進行了調查,發現喜歡《當代海軍》的讀者大多是尚武性質和港防性質的。這些人不僅對海軍生活感到好奇,也關心我國海軍的實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了解世界各國海軍的現狀。這些人也知道中國海軍在裝備實力上與世界強國海軍還有差距,但他們更渴望了解中國海軍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海上戰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為此,該雜誌決定加強刊物的“軍味、海鮮味和煙味”,使雜誌具有濃郁的海軍特色。
首先,重點宣傳我海軍的“三個現代化”。在保密的前提下,根據新時期我軍軍事戰略方針,體現質量建軍、科技強軍思想,從教育訓練、組織指揮、軍事思想、軍事觀念、士兵素質等方面全面展示人民海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最新成果,反映我海軍軍事鬥爭準備和部隊官兵的訓練生活和精神風貌。在此,我將聚焦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從輿論上為我海軍建設鼓與呼。
第二,增加反映海軍世界的信息量。全面反映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情況,包括海軍世界、海軍發展趨勢、海軍官兵、海軍高精尖武器裝備等。主要針對世界各國海軍的重大事件,以及海域劃分、海洋資源爭奪、海上力量擴張、海上演習、海上作戰等世界非常關註的海上軍事鬥爭熱點進行及時深入的報道。
第三,突出時代氣息。在報道我海軍“三個現代化”建設時,在最短的時間內向讀者介紹人民海軍的軍事訓練、演練和海上生活。同時,密切跟蹤世界各國海軍的最新動態、熱點話題、海上戰爭或演習。對外國海軍的介紹,也著眼於其新的形勢和發展,即新的建軍思想、建制、教育訓練。海軍武器裝備介紹中突出了“新”“精”兩個字。在介紹過程中,觀點要正確,內容要翔實,報道要及時。
第四,知識性和可讀性並重。從當代海軍到未來海軍,從中國海軍到外國海軍,系統介紹了各國海軍的常識性東西,如軍事語言、軍旗、軍銜、軍銜、軍功章、軍服、軍艦命名、各種軍艦分類、各種艦載武器概念等。聚焦那些大眾關註的、想知道的、想了解的事情,講述事跡和經歷的故事,普及裝備的介紹,從而使讀者潛移默化地受到願意和有效閱讀的影響,接受海軍和海洋文化知識的熏陶。
由於當代海軍堅持在市場競爭中突出海軍特色,在數萬種期刊市場中實現了全國獨壹無二、全軍獨壹無二的追求。近年來,國內軍事期刊出現降溫現象,部分期刊發行量銳減。《當代海軍》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邁出了成為精品期刊、打造全軍知名品牌的堅實步伐。
營造良好的辦刊環境
在出版環境方面,《當代海軍》先天不足:雜誌不編,出版人員從海軍報社各個辦公室抽調,總共只有三個人,人力嚴重不足。
面對這種先天劣勢,雜誌沒有退縮。在海軍報社領導的支持下,克服各種困難,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的辦刊環境。
第壹,不拘壹格選人。雜誌社充分利用報社的優勢,經海軍報社領導同意,聘請了報社的兩位同誌擔任兼職編輯。某軍駐南京代表熟悉武器裝備,對海軍問題很了解,於是跨軍種調動;當壹名士官在俱樂部學習期間展現出出版雜誌的才華時,俱樂部千方百計想留住他;該社還重新聘用了退休的老社長,運用老同誌豐富的辦刊經驗。這樣,雜誌社人手不足的問題就解決了。
第二,及時表揚,穩定人心。過去海軍報社的壹些同誌有壹種偏見,認為當代海軍只是報社的副業,沒有前途。每年總結工作的時候不要說立功。獎項很少。近年來,《當代海軍》在創辦壹流期刊方面取得了壹定成績,得到了海軍報刊的廣泛認可。現在編輯部不僅每年都有人受到獎勵,有的同誌還立了三等功。1999年底,經海軍黨委批準,雜誌主編已解決副師級待遇。這也極大地調動了年輕編輯的積極性。
第三,為工作提供便利。編輯部有的同誌住在市裏,每天來回要兩個小時。考慮到編輯工作的特殊性,雜誌社破例允許其平時在家編輯,每周來辦公室兩三次處理事務或參加會議,既減少了不必要的忙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對青年編輯家屬隨軍就業,提供經濟條件,使其盡快安家,安心工作。負責發行的編輯和外界聯系多,就給他裝了電話和BP機。
因為雜誌非常重視調動雜誌所有者的進取精神和責任感,營造了和諧向上的辦刊環境。雖然海軍報專門分配給雜誌的工作人員不多,但每個人都可以積極、孜孜不倦、創造性地工作。
嚴格遵守國家出版政策。
面對中國期刊市場的激烈競爭,壹些期刊過分強調“市場”而忽視“管理”,導致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對此,《當代海軍》雜誌有著清醒的認識。不盲目迎合部分讀者低級或好奇的閱讀心理和口味,不片面追求市場銷量和單壹的經濟利益。而是嚴格遵守國家的出版政策法規,嚴格執行中央和軍隊的新聞宣傳紀律,從“講政治”、“守陣地”的角度辦刊物。
目前,該社有3名專職編輯、2名兼職人員和3名雇員。每篇稿件不僅堅持編輯初審、編輯二審、社長終審,還邀請返聘的老社長審稿,增加了壹道審稿屏障,確保稿件的初審、審稿、終審嚴格按照中央的宣傳口徑和軍隊的宣傳紀律來做。此外,雜誌社堅持規範稿件編排的各個技術環節操作,責任編輯最後壹次校對後,主編還要再看壹遍才能付印。
因為《當代海軍》不能像發行量大的地方刊物壹樣,靠開高稿費來吸引優質稿件,所以找到好的稿件和優秀的稿件是非常辛苦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雜誌自然知道自發好稿對提高本刊發行量的重要性,但也不會亂用。所有涉及重大題材的文章和圖片都要經過審批程序。因時間緊來不及審批的文章和圖片,絕不擅自發表。比如雜誌曾經收到壹位海軍退役的老同誌寫的回憶錄,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國人民海軍秘密派兵在朝鮮元山港布雷的事件。事件從未公開,肯定會有讀者市場。但在上報海軍安全委員會批準前,並未發表。還有壹篇目睹林彪從海軍山海關機場出逃的文章,生動鮮活。當地報紙已經連載。編輯編完稿後,編輯考慮再三,刪除了。
《當代海軍》的編輯都是從海軍報社各個處室調過來的,沒有專職校對。在這種情況下,雜誌社專門聘請了兩名熟悉海軍知識的專業校對人員對每篇稿件進行校對,每篇稿件的校對不少於三遍。涉及重大主題的文章內容要相應修改。每壹期雜誌膠片在印刷廠制作完成後,都要指定專人通讀藍圖,壹旦發現質量問題,立即到印刷廠返工。
近年來,雜誌在執行出版政策法規方面實現了無重大問題、無明顯技術失誤,在辦刊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責”。
永不停止創新的步伐
“征服世界容易,保衛世界難。”在期刊界尤其如此。在15《當代海軍》雜誌的辦刊實踐中,始終保持著深深的憂患意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了讓雜誌與時俱進,他們從未停止創新的步伐,壹直在超越和突破自己。
第壹,不吃“皇糧”打入市場。《當代海軍》出版後,與軍中許多期刊壹樣,由上級撥付壹定的經費支持,定期發給海軍部隊基層官兵。那時候雜誌價格低,印刷成本高。每份雜誌需要0.70元,每年海洋事務補貼近6萬元。
“禦膳”好吃,嚼起來卻無味。1994結尾,海軍報領導在分析辦刊形勢後,明確指出雜誌要找準市場,向市場要效益,走出壹條自我生存之路。1995年初,《當代海軍》“走自我生存之路”的要求得到海事局負責人的批準和支持後,該刊大膽借鑒壹些地方和軍事期刊的做法,多管齊下,拓寬發行渠道,當年就取得了成效。每期印數達到3萬多冊,真正進入了“自負盈虧,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環。
第二,改變期刊的標題,以滿足讀者的需求。《當代海軍》壹直視讀者為上帝,把讀者需求作為改進出版工作的第壹信號。當初“當代海軍”的原名是“水兵”。雖然這個標題有自己的特點,但仍然難以涵蓋和傳達市場所需的出版物的定位和內容。當時很多熱愛軍隊的“海軍迷”寫信反映,沒有細看正文就誤以為是文學雜誌(當時文學期刊已經進入低谷)。正因如此,編輯部決定放棄《水手》這個在部分讀者心目中頗有好感的書名。經過多次討論,最終被海軍首長確定為具有鮮明海軍特色和時代感的軍事刊物,即《當代海軍》。新書名壹經使用,很快就得到讀者的認可,發行量壹下子翻了三四倍。
第三,讓刊物更“有分量”。軍事期刊市場的激烈競爭壹刻也沒有停止。對此,當代海軍在競爭中求發展,依靠高品質的產品在市場上立足,適時決定再下壹步。1996創刊之初,為了彌補雙月刊新聞和讀者解渴的弱點,雜誌適時進行了改版加頁,即從4色封面的48頁改為8色封面的64頁。同時,雜誌還提出了“海鮮更鮮、軍味更濃、格調更新、品位更高”的目標,即每期都有壹組重點稿件展示我海軍官兵的正義與陽剛之氣,宣傳我海軍維護海洋權益的不懈努力,從而展現海軍刊物在同類期刊中的品位與權威性。後來,雜誌聯系了幾家圖片社(網絡),使刊物的彩頁具有新聞性和及時性。
第四,讓讀者盡快看到刊物。兩年前,很多讀者給雜誌寫信反映,很慶幸《當代海軍》為他們打開了壹扇了解中國和世界海軍的窗口,但最大的遺憾是不能每個月都見到她。考慮到讀者對雜誌的渴望,為了爭取更多的讀者,當時期刊市場上的許多季刊和月刊都將刊物改為半月刊或周刊,但很少有雙月刊。該雜誌果斷要求上級將刊物由雙月刊改為月刊,最後經總政治部批準,於2000年下半年改為月刊。這縮短了出版周期,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進壹步擴大了在軍內外的影響。
第五,使刊物裝幀更加精美。隨著讀者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版物的裝幀設計越來越關鍵。壹個出版物是否精美,讀者能否在眾多出版物中認出它,能否做到“五三”,即在五步之外停留三秒,已經成為衡量出版物質量的壹個重要方面。正因如此,《當代海軍》在刊物的裝幀設計上下足了功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裝幀風格,動感、唯美、海鮮、軍事,使得雜誌封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創新給學報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氣象。近年來,該雜誌在全國和全軍多次獲獎。
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這些年來,當代海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壹位,有時會犧牲經濟效益來保護社會效益,所以在社會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首先,把藍色的土地裝進中國人的心裏。《當代海軍》發表了《為什麽三字經忘了海洋》、《中國人,妳還記得甲午戰爭嗎?以及《在劉公島尋找答案》等文章,探討海洋權益,聚焦中華民族發展與海洋的密切關系。從圖們江河口的爭議與開發到南海曾母暗沙主權碑的樹立:從海灣戰爭到釣魚島歸屬;從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到清代“禁海”的悲嘆,人們都在密切關註著那片藍色的土地。
其次,人民海軍官兵高大的形象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裏。社會各界在閱讀了當代海軍大力弘揚的人民海軍艱苦訓練、海疆建功的事跡後,紛紛表示崇敬。安徽省太和縣壹中學生付宇在《當代海軍》雜誌上讀到南沙官兵的感人事跡,許下心願:此生不求名利,願戰死南沙,用鮮血和生命拯救壹個完整的國家。浙江省上虞市丁寨信用社職工沈敏君,看了這本雜誌上描述我陸戰隊員訓練生活的文章,突然喜歡上了我陸戰隊員。飛行隊長白的故事壹經在雜誌上披露,便吸引了無數有誌於海防的中學生給編輯部寫信,希望能考上海軍軍官學校,以便將來在祖國海防線上巡邏。
第三,激勵有誌青年投身海防。很多大中學生通過《當代海軍》了解了人民海軍,立誌要當壹名海軍戰士,保衛萬裏海疆。浙江紹興16的男孩胡東風,讀了《當代海軍》後,向往成為壹名海軍。他等不及長大成人18,就偷偷離家出走,去了北京參軍。湖北省仙桃市第壹中學的王軍和其他學生壹起認識了當代海軍,並聯名上書數千字的倡議書給原海軍司令員張連仲,征集了數百個簽名。而他用鮮血簽下,表達了建設強大海軍的堅定信念和成為海軍的強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