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海洋史的學科性質及其研究範圍和對象
第二節中國古代航海史概述
第壹章原始社會的航海
第壹節航空公司優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
第二節原始水上導航工具
第三節是中國民族沿海文化的傳播和原始社會的蒙昧航海。
第二章夏商周時期的航海
第壹節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背景。
第二節木帆船的誕生
第三節夏商周時期的航海活動
第四節航海知識和技術的積累
第三章春秋戰國時期的航海
第壹節是中國古代航海的形成背景。
第二節春秋戰國時期的航海活動
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能夠用原始的木筏漂浮物和原始的航海知識開始在海上航行,揭開了原始木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這說明中國和地中海國家壹樣,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源地。夏商周時期,由於木船和風帆的出現,人們開始沿著近海海岸航行到今天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形成過程中,人們積累了壹些關於天文方位、地理方位、海洋氣象等方面的知識。,並初步形成了近海航行所需的技術和相關知識,產生了大規模的海上運輸和海上戰爭。到秦漢時期,海船逐漸大型化,並掌握了航海技術,產生了秦朝徐福船隊東渡日本、西漢海船在印度洋航行的壯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吳棟艦隊巡遊臺灣省和南洋,法顯從印度返航,中國艦隊駛向波斯灣。
唐朝建立後,經過貞觀之治,中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強大的國力和造船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中國與西亞和非洲沿海國家之間的海運有了很大發展。到了唐代,中國航行到阿拉伯乃至非洲沿海國家,已經從以前的分段航行實現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經由印度洋沿海國家轉阿拉伯商船,而是可以直達。
由於指南針在航海中的廣泛應用,結合前人積累的航海知識,如星象、地理、潮汐、季風等,以及造船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水密艙室技術,宋代以後的航海家可以長年在海上遠航。宋人開辟了壹條橫跨印度洋的航線,意義重大。宋代的航海家從廣州、泉州起航,穿越北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海岸。
元代中國海洋航運業的壹個突出特點是,海上水運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元朝的首都設在大都(今北京)。為了解決北京和北方的糧食短缺問題,需要從江南運輸糧食,其中海運是主要方式之壹。
在遠洋運輸方面,元朝在航海規模、造船和航海技術上都超過了唐宋。元代較大的遠洋船,可載千余人,有十余帆。阿拉伯天文導航技術傳入中國,也促進了中國導航技術的發展。
由於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指南針導航為標誌的航海技術的重大突破,中國比西方提前進入了定量航海時期。中國遠航,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海上貿易關系。元代遠洋運輸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外貿港口的繁榮,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經歷了其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它不僅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和東方最大的港口,而且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貿易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