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張宏勛是誰?向上帝求助

張宏勛是誰?向上帝求助

張鴻勛(1935——)張鴻勛,河南省鄭州市人,出生於1935年2月4日。敦煌文獻研究專家。張鴻勛9月被陜西三中錄取,1949。初中畢業,9月升入Xi安高級中學,1952,7月高中畢業,1955。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於1959年8月。被分配到天水師範學院(現天水師範學院)任教。現為該院中文系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甘肅敦煌學會副會長。張宏勛在大學時就開始收集和研究明代的宋元劇本和小說資料。1958年在《文學遺產增刊》第六輯(作家出版社出版)首次發表論文《論金瓶梅的作者、時間和材料》。同時,他開始研究敦煌說唱文學的歷史。遺憾的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壹研究壹直中斷到粉碎“四人幫”後的80年代。從1980《論敦煌民間詞與故事賦》在《甘肅社會科學》第壹期發表至今,已有數十篇敦煌文獻研究論文在相關專業期刊或文集上發表,5部專著在及臺灣省出版,多次獲得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甘肅大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等。張鴻勛對敦煌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學作品上,他認為通俗文學作品是現存敦煌文學作品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部分。對它們的探討,無論是宏觀的研究還是具體作品的分析,都應該放在中國文學整體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待,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它們的意義和價值。他的《敦煌民間賦(茶酒篇)》、《奇人小說》(刊於《敦煌學》第1989期第1期)、《敦煌曲子(百無名)》(刊於《敦煌學》第1992期第65438期)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進行縱橫考察發現的作品,因此被同行學者評為“無疑拓展了敦煌文學的研究領域”(見《敦煌與但敦煌文學賴以生存的土壤,是當時西北重鎮敦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環境,以及周邊少數民族和外來佛教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壹些不同於中原主流文學的獨特個性。《葉敬能敦煌方言詩考辨》(收錄於《敦煌學論稿》,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敦煌方言再探》(葉敬能詩歌)(收錄於《第二屆唐代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省金文出版社,1993)、《敦煌方言》(經觀者考證)、《敦煌觀音信仰》(收錄於《敦煌文獻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敦煌寫本新探(下邳賦詞)》(收錄於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史筆記集第二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等。 分別從佛教、道教和民俗的角度,來研究它們的背景和淵源。張鴻勛對敦煌文學的研究勇於探索和論證,尤其在敦煌說唱文學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他的《敦煌唱說文學作品選註》(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雖然在註釋上有壹些不足,但它是國內外敦煌學術界第壹部該類作品的熱門選註,曾獲甘肅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年度成果二等獎1979-1989。為臺省《敦煌學概論》撰寫的《敦煌故事、詞與民間賦概論》(金文出版社,1993)壹書,是敦煌學界第壹部系統全面論述敦煌民間文學這三種類型的專著,前人從未涉及,具有相當的開拓意義。獲甘肅省社會成果壹等獎65438至0994。1982年《文學遺產》第二期發表的《敦煌說唱文學的體系與類型初探》、《敦煌說唱文學概論》(金文出版社,1993),臺灣敦煌系列第二集收錄,將過去重新歸類為“俗話”、“異文”。並對各類型的體系特征、源流沿革、演出場地、演出人員、演出劇本、演唱聲部、演出儀式等進行了簡要全面的論述,對部分優秀作品進行了分析,對其題材選擇、故事寫法、思想傾向、人物形象、語言藝術、對後世的影響等進行了論述,被同行專家評為“比較辯證、實用、穩妥”(見林家平等《中國敦煌》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臺灣著名敦煌學者鄭阿才在《二十世紀敦煌學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中也說:“探討敦煌變文的概念,對張鴻勛初步研究敦煌唱文的體系和類型影響很大。”(見《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2期[第74號],2000年5月)張鴻勛於1999年被聘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