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與棋盤山斜山相對,惠山位於東南,棋盤山雄踞西北,蒲河貫穿兩山之間的大殿。這條河從東向西流,繞過周圍的幾座山,形成了惠山山脈。
棋盤山山勢險峻,巖石裸露,松柏繁茂,景色優美。滿山樹木茂盛,綠草和野藤相互牽連。此外,半山腰的石棋盤、山腳下的仙洞、山西邊的娘娘廟、北面的青雲寺,使棋盤山成為惠山眾所周知的仙山聖地。
棋盤石位於棋盤山半山腰,山頂以下三米左右,山腳以上二十多米。是壹個寬約十米的石棋盤。清代盛京著名學者苗公恩在《惠山》詩中說:“楊珊中間有大石頭,又平又寬,傳說是神仙棋盤。”《東北三省史跡》載:“山上有崖,中排天然棋盤棋子,可橫可縱,不可接耳。”關於棋盤山還有壹個廣為流傳的傳說。相傳,早期的棋盤山叫雲頂山,八仙中的鐵拐李、呂洞賓(也有說是太上老君、李太白,或鶴、鷺二仙)曾雲遊長城,尋找名山名勝觀光。二仙站在雲端,用手搭起涼棚。突然,他發現前方不遠處有壹座山峰,景色奇特。兩位仙人踏上祥雲,來到這座山上。他們看到了郁郁蔥蔥的樹木,芳香的花朵,瀑布和流動的泉水。景色真的很特別,兩個神仙在山上四處張望。走到半山腰的時候,看到壹塊巨大的天然方形石頭,非常平整。二仙在這塊巨石上畫了壹個棋盤,拿起石頭下棋。不久,二仙走了,留下了棋盤等古跡。後來,人們把這座山叫做棋盤山。
棋盤東麓松林茂密的樹蔭裏,有壹個拱形洞穴,叫仙女洞。洞口在東南方向,高約四米,寬三米。清代詩人苗公恩在《惠山》詩中說:“楊珊半裏有大石頭,又平又寬,傳說是神仙棋盤。往南幾尺,有個洞,著名的仙女洞。”《奉天通誌》載:“洞口高闊略似城甕,深不可測。”據民間傳說,從前有道士在此修仙,故稱仙人洞。
仙洞
也有人說,300多年前,清朝入主中原後,明朝有個大臣叫李鴻儒。他原本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父親李文忠的後代。他雖然無力挽救明朝的滅亡,但卻不願意做官。於是在他家安頓下來後,帶著壹個極其優秀的男孩,扮成道士,離開了北京。為了躲避清軍追擊,他走了壹小段路,壹路向北。他們走了很久,來到了棋盤山,山清水秀,繁花似錦,景色優美。看到這裏的美景,李鴻儒選擇在棋盤西南約100步的朝陽腳下,挖了壹個山洞躲在山南。這個地方面朝浦江,背靠高山。這真是壹個去的好地方。
從此,李鴻儒帶領書童日夜挖洞。不知道過了多久,洞終於挖好了。洞口很寬,像壹所小房子那麽大。後來,他們在洞穴的東北角開了壹個離方圓大約壹米的洞穴,沒有人知道它有多深多長。李鴻儒和書童就住在這個山洞裏。
當地進山的人經常看到洞口煙霧繚繞,李鴻儒像個神仙,就以為有神仙出入。於是棋盤山前的人就把這個洞叫做仙人洞,而且越傳越廣。
後來謠傳有人把狗放在這個洞裏,但是狗從盛京城墻東南角的仙洞跑了出來。於是關於仙洞的傳說變得越來越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