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三塔之旅》全文:
40年前,大部分嘉興人去三塔都要經過西麗橋輪渡口。這個渡口大概持續到70年代初,西麗橋在65438年到0973年間重建。自1949年5月6日深夜愚蠢的國民黨士兵炸毀西麗橋(企圖阻止解放軍進入嘉興)後,二十年來,三塔村村民阿爾先擺渡方便行人,阿爾去世後,其子金冠、先後渡船。當時擺渡費是每人兩毛錢,不包括回程。那時候這兩毛錢可以吃半根綠豆冰棍,所以我們小孩子經常作弊:我們下船上岸,但是阿二(我記憶中的壹個又黑又瘦的老頭)管不了那麽多“野孩子”,經常要站在船尾吼他幾聲。
參觀三塔的時間大多在春天,印象最深的是,壹旦擺渡上岸,就會發現寬闊的唐河和河南岸壹望無際的田野。水邊的柳樹,田裏的竹村,金黃的油菜花和紫色的紫雲英,還有從農家墻角開出的兩三朵粉紅色的桃花,真的很吸引眼球!走在池塘路上,春風吹來,河水活靈活現地波動著,河水波動的聲音舒緩著,壹會兒靠近妳。當時,唐璐路上有很多石牌坊,但我不記得它們是否屬於“京表賢妻”。標有“壹二三”的陵園是姚創建的,原名“福安”。據說守墓人是壹位著名的京劇女演員,經常穿著黑絲絨旗袍,終身不嫁,身邊有壹只狗陪伴。民族英雄嶽飛的故鄉——王越廟的原貌,自然比我這個年紀所能看到的要少。這座祠堂最初是由嶽飛的後代嶽盛遠在明朝萬歷年間修建的。墻上用紅字寫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中國有很多嶽廟,但據我所知,嶽飛的祖廟在河南湯陰,然後是嘉興。這座祠堂在50年代初倒塌後,直到近幾年才傳出重建的故事,但聲音很低。王越寺在銀雪寺的西側。我去三塔的第壹個地方是銀雪寺。寺廟不大,我記得好像是三塔。淺窄的正殿上,有壹尊兩尺高的小菩薩。雕塑粗糙,參差不齊,很可憐。去血印寺主要是祭拜殿前石牌坊西柱上的“血印和尚”。嘉興民間故事“血染和尚舍身救人”,婦孺皆知。故事是這樣的:明朝初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嘉興,在三塔塘搶劫了幾十名婦女,並把她們鎖在王越廟裏。後來,廟裏的和尚都被釋放了。日本海盜知道後,把和尚綁在石柱上活活燒死。沒想到,和尚的血滲進了石柱,變成了壹個站立的形象,持續了很久。血柱還在。小時候聽到大人講的故事,總是對“血和尚”充滿崇敬。在離王越寺遺址僅幾步之遙的地方,有三座磚砌寶塔,分別位於查禪寺和寺前。血印寺、王越寺、查禪寺和三塔似乎連在壹起。以前的造園也是強調組合的,不然光靠掛三塔很難成為“嘉禾八景”之壹。如東塔老東塔寺、朱涵邁臣墓;如果和信陽寺壹樣古老,還有雷峰井、蔡赟橋、宰相裴清輝堂等在寺廟裏,還有許多著名的地方。
三塔都不是很高,都是七層磚砌的,造型還挺好看的。我壹看,東邊和中間的兩座塔好像已經損壞了,但塔還很堅固,不可能倒塌。這三座寶塔建於唐代,此後關於它們興衰的記載很少。地方誌只註“清光緒二年(1876)重建”。從1876年重建到1971年拆除,我看到的三塔歷史不到百年。要不是春天美麗的鄉村,要不是農歷三月十六在三塔中乘坐的白船,要不是清明節散步的野菜馬蘭頭,要不是孩子們在池塘道邊的田裏埋鍋煮野米,要不是血印寺的“血印和尚”和茶寺的“坐和尚”的故事,我真不敢想象這三塔有多值得壹看。要想表達對過去的懷念,唱出西麗橋的晨鼓暮鐘,唱出茶廟外的霜葉蘆葦,就要請過去來過這裏的詩人來回憶。
希望以上回答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