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是中醫對臟腑的特有稱呼,相當於現代解剖學的體腔。三焦的位置和形狀在《靈樞》和《難經》中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但由於先秦文獻,文字含義深奧難懂,後世醫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全貌,所以人們對三焦的認識也是眾說紛紜。但是主要的爭議是三交是否有它的形狀。古人根據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知識,描述三焦紋理的橫向和縱向以及器官周圍筋膜的厚度,以表明三焦是壹個實體器官,它包括整個體腔。三焦的形態大概是從胸腔到小腹腔中間的壹個囊狀組織。從位置上看,是由臟器和胸腹壁組成的大腔。上焦是指膈肌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腘靜脈中段、心包膜、食管和胃上口賁門。焦是指從膈下到肚臍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胰、肝、膽和小腸的壹部分。下焦是指從臍到二陰的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子宮、大腸和小腸的另壹部分。三焦不同於其他五臟,它分布範圍廣,與上、中、下臟腑相關,所以這個臟腑的大小是其他臟腑無法比擬的,所以三焦有“弧腑”之稱。簡而言之,三交的身體是壹種類脂膜狀物質,每個臟腑器官的表面都被壹層類脂膜包裹著,與其他臟腑器官相隔離。所以三焦包含在五臟之中,填補了體腔的空隙,連接了上中下三部的器官,甚至是穴位。
三交的整體功能:三交的整體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種是三焦通元氣,主氣。“可樂”的意思是熱量。命門真火是三焦之源。三焦接收命門的元氣,分布於全身,促進臟腑的生理活動,所以人體內的氣化永遠離不開三焦的作用。比如呼吸空氣要靠上焦。化生的精微之氣,取決於可樂。化生取決於下焦。因此,天地人三氣的生化要經過三焦氣化,通過各焦傳至臟腑、組織、器官,從而刺激和促進其生理活動。祖氣、戚穎和衛氣也通過三焦分布於全身,發揮作用。三焦之所以有主持全身氣化的功能,是因為它與腎氣相通,三焦主持壹切氣,氣是元氣通過之道,循環氣血津液,溫補全身。所以有“三焦始於氣末”之說。第二是水和液體在三交的主流。因為三焦上接肺,中接脾胃,下接腎、膀胱,是吸收、運化、排泄水液的必經之路。《內經》說“三焦是必瀆之官”,意思是三焦有疏通和協調津液代謝過程的作用。
因為上焦位於舌下到胃的上口,食道和賁門都可以接收水谷。此外,上焦之氣包括肺吸入的空氣和祖先之氣。肺必須依靠焦的氣化和焦的道,才能使衛氣向外展開,發展於體表。所以上焦函數的特點是主進不是主出。因為上焦主要攝取食物,吸入天陽之氣,是氣血集中的地方。這些功能表現為物質進入體內的作用。同時上焦以陽氣為主,上焦的陽氣多如天上的雲,所以有上焦如霧之說。
中焦位於胃的上腹部,是水谷爛胃、精微運脾、津液、化生養氣的基礎。因此,主要的轉化實際上是蒸發津液,消化水谷和產生氣。中焦消化分解的東西,轉移到人體的各種代謝產物中。所以有“焦點如嘆”之說。
因為下焦包括清小腸、排泄大腸中的渣滓、腎主水、膀胱排尿等生理功能。所以下焦功能的特點就是主輸出不接收。燒焦是排出廢物的主要方式,所以有“燒焦如瀆”之說。
總之,在生理功能上,上、中、下三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不能拘泥於三焦部位的劃分,而要孤立地、片面地理解三焦。要把三焦對人體的實際意義理解為壹個整體,有機的。值得註意的是,在《傷寒論》中還有三焦之名,被視為《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綱領。針灸中的手少陽三焦經是作為經絡名稱的壹個專門術語,與本文中的三焦經有很大區別。
三焦的經絡稱為少陽經。手的少陽經起於無名指末端的關沖穴,上行於第四、五掌骨之間,沿腕背於手表面,於前臂外側的橈骨、尺骨之間,經肘尖上行,再沿上臂外側,到達肩部,與足少陽經在肩井會合, 然後從足少陽經背部向前,進入盆腔,分布於胸內,接觸心包,經膈肌下行。 胸部的分支從胸部向上至骨盆,向上至頸背,向上至耳後,向上至額角,然後向下至臉頰,最後至眼眶下部。其耳支從耳後易風穴入耳,從耳中出來運行於耳前,與前支過頰,至目外,與足少陽膽經會合。(見圖)
手少陽經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起到運行三焦血氣的作用。因為手少陽經起於無名指外側端,屬於上中下三焦。它是三焦的隧道,三焦的血氣通過它。故《靈樞經篇》有“三焦有少陽之脈”之說。另壹方面,它接觸和滋養三交和與三交密切相關的組織和器官。因為三焦是通過手少陽經與心包、肩、耳等組織、器官和體表部位相連的。這些組織和器官都需要通過手少陽經絡運行的氣血來滋養它們,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手的少陽經出現異常,就會影響三焦及其相關組織的病變。比如手少陽經的經絡盛熱,就會出現耳聾咽痛的情況。手的經絡之氣停滯時,肩膀和手臂會有疼痛感。
總之,手少陽經屬於三焦,以三焦血氣為主。它是三交與其他組織和器官的聯系和營養供應的途徑。但同時,它必須依靠三焦血氣的滋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