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食物的“性”
“性”(或“氣”)是指食物具有寒、涼、溫、熱等不同的屬性或氣質,中醫稱之為“四性”或“四氣”。
(1)涼或冷。凡是適合熱性體質和病證的食物,都屬於涼性或寒性食物。比如適合發熱、口渴、煩躁、尿赤等癥狀的西瓜,適合咳嗽、胸痛、痰稠等癥狀的梨,適合口幹、口瘡、口渴等癥狀的柿子糖,適合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的芹菜等。,都屬於寒性食物。
(2)溫暖或熱量。與涼性或寒性相反,任何適合寒性體質和病證的食物都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如適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流涕、頭痛等癥狀的生姜、大蔥、香菜,適用於腹痛、嘔吐、喜熱飲、按壓等癥狀的幹姜、紅茶,適用於四肢發冷、畏寒、風濕性關節痛等癥狀的辣椒、酒等,都屬於溫性食物。
(3)平坦度。“平”的食物性質介於寒性和溫性之間,適合壹般體質,有寒熱疾病的人也可以選擇。清淡的食物壹般都是營養健康的產品,如大米、面粉、大豆、紅薯、蘿蔔、蘋果、牛奶等。中國歷代食療書籍中記載的飲食習慣概念,如大熱、熱、大溫、溫、微溫、平、涼、小寒、大寒等,只是表現了食物性能的不同,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據統計,在300多種常用食物中,性平食物最多,其次是溫性食物和寒性食物。
壹般來說,各種食物都有營養保健作用,寒性涼的食物為陰性,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溫性食物是陽性的,有散寒、溫經、通絡、助陽的作用。
(2)食物“味”的具體含義“味”是指食物中的主要味道。中醫稱它們為“五味”,即酸、苦、甜、辛、鹹。中醫認為,和食物的“性”壹樣,食物因“味”不同,功能也不同。
(1)酸味(包括澀味)有斂汗、平喘、止瀉、澀精的作用,如烏梅、山楂、山楂肉、石榴、柿子等。
(2)苦味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解毒的作用,如苦瓜、苦杏仁、橘皮、百合等。
(3)甘味能補益止痛解痙,如蜂蜜、麥芽糖、紅糖、龍眼肉、米粉食品等。
(4)辛味(辣味)具有散結、行氣、活血的作用,如姜、蔥、蒜、花椒、辣椒等。
(5)鹹味具有瀉下、軟堅、散結、滋陰養血的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膽、海蟹、海蟹、甲魚肉等。
另外還有清淡的味道,中醫將其歸類為甘味。有利尿除濕的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玉米芯、黃花菜、薏苡仁等。
對於食物來說,除了五味之外,還有壹個“香”的概念。這是基於具有特殊氣味的食物的功能。芳香食物多為水果蔬菜,如橙子、橘子、佛手柑、香椽、香菜、香椿、茴香等。芳香食物壹般具有健脾開胃、行氣化濕、去濁除穢、提神醒腦、開竅散結的作用。
(三)糧食“大起大落”現象
中醫認為,食物根據氣、味、質的不同,有“升浮”和“下沈”兩種不同的作用趨勢。
(1)漲跌。壹般來說,質地輕、氣味香的食物,有向上向外的趨勢。比如香菜、薄荷,具有發散、溝通、開導的作用,可以緩解表證,治療感冒;菊花和綠茶可以清腦,治療頭痛和紅眼病。
(2)結算。質地厚重、氣味強烈的食物往往向下向內作用。如具有清熱、平喘、止咳、利尿、斂汗、止瀉、補益作用的西瓜,可清熱、治發熱、煩渴;冬瓜利尿劑,治尿路梗阻;烏梅收斂止瀉;甲魚養陰能清虛熱。
不難看出,浮起來的食物是正的,沈下去的食物是相對負的。